close

D73C1411-6FF5-48F4-B606-D01FDF320CAE.jpeg

一條路,只要一直堅持走下去,總是會有人同行。

自從創建粉專以後,小女子一直在想要怎麼稱呼我所愛的這些台語歌:傳承語言的根本、匯集歷史文化底蘊,發展獨特的歌唱技巧,而不僅僅在歌詞「提到」「嵌入」台語的音樂。 

 

左思右想,選定不帶有評價的「典型/非典型」一詞來區分。

去年底到全台語課程 《台語歌大補湯》 分享這個專題,還特地做成 懶人包 給大家。

 

這期間我一直在努力,希望匯集典型台語歌的聲量和能見度,希望改變典型在官方被邊緣化的現狀,希望我所愛的音樂產業能長長久久。

雖然有那麼多喜歡台語歌的同好,每個人因性格習慣和成長背景對音樂有不同感受,決定喜不喜歡只要一秒鐘,難免會對不喜歡的事物缺乏理解、產生成見。

我也難免,所以我總是額外花心力去聽那些我不喜歡的非典型台語歌,然後絞盡腦汁說出「為什麼我不喜歡」。

 

這部分雖然大部分是令人興奮的挑戰,但也耗費我極大的心力,並佔用我不多的閒暇。

常常聽到不倫不類的台語,或者台語口味華語歌那麼賣座,尤其襯托典型歌手日漸衰落、產業走下坡的現狀,心中的負能量長期沒有出口,變成堵塞思路的廢物。

已經努力太久了,慢點走也無妨,最近進入高原緩進期,還是會分享好聽的歌,但減少評論,重溫純粹歌迷的快樂。

 

但就像開頭講的,人雖然都會累,但只要堅持走下去,即使是龜速慢行,總會遇到同路人。

 

聽了王俊傑老師的podcast《耳朵帶我去旅行》 最新一集,以歌王的身份講出我們典型歌迷多年來被歧視的委屈,實在內心震撼。

什麼是傳統?什麼是新?傳統還要有文化底蘊,但「新」完全是時序論斷,怎麼會不知不覺成為評價音樂好不好聽、有沒有水準、用不用心的標準?

原創度低這一點我也深知,早在各種原曲照搬的事件我就批評夠夠,在 〈蒸發的靈魂〉 一文也多所抨擊,自己人罵自己人,也是砥礪產業不要自暴自棄,與其給別人看不起,還不如我罵。

 

其實文中提起的公司在近年也還是有嘗試,認真做部分歌手,其他的就維持原樣,畢竟公司飯碗要顧,我們面對的就是日漸凋零的母語世代。

面對飯碗不保,歌手自己也另謀出路,本來典型、非典型還有唱功的巨大落差,前者多有歌唱班訓練,後者很多是自學自創。

但最近直播產業盛行,許多歌手為了賺快錢投入,邊唱歌邊賣東西,可這一晚一晚大量的歌唱,造成聲帶很嚴重的損耗。也有部分典型歌手合約結束淡出歌壇,為溫飽轉行。

 

造成這種景況,我們歌迷能怨誰?偏頗的金曲獎嗎?

絕對不是,而是要怪威權歷史造成母語世代的直線流失,也要怪我們自己沒有積極去撐起母語社會的責任。

我們喜歡聽台語歌,也許會在家裡播放,可我們有跟別人多講台語嗎?包括自己的親人?包括專業如歌手自己,可能在家也不講台語,遑論歌迷。

我們下意識覺得母語只是拿來吃飯(歌手)、拿來娛樂(歌迷),而不當作生活,那也沒辦法阻止母語歌產業的消亡。

小女子明白這點,就格外佩服那些努力用全台語生活的母語運動人士,在家也開始費盡心思學母語、講客話,我一個人的力量也是力量,母語音樂還是要母語世代才撐得起來。

 

然而即使是母語運動者,還是分門別派,畢竟音樂的喜好還是靠第一秒的直覺,即使有母語認同,不喜歡還是不喜歡。

對於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可惜:明明了解語言聲韻之美的捷徑,就是欣賞典型台語歌,聽每個歌手獨特的技巧詮釋、聽故事情緒隨著旋律跌宕起伏⋯⋯

雖然我就是因此愛上台語歌,卻不能把我的感動盡數傳達給別人!這是我自詡樂評以來,最沈重的悲哀。

諸位母語家庭的同志,除了注重語言的復興,是否也同時培養台語文化的環境,給社會和下一代留下獨屬於台語文化的音樂產業,

不僅讓大家多一個機會成為實質的台語文化工作者,讓更多像我這樣非台語母語人愛上台語?

 

最終典型歌的未來,還是要由真正喜歡典型台語歌的歌迷來守護,只希望大家公正對待典型/非典型,不因歷史社會因素無意識自貶而不使用台語、隱藏台語歌的喜好,多實質觀看數/單曲專輯消費,這樣也許典型台語歌還是有可能殺出一條路來,是嗎?🥹

 

願你我同行,做伙行出一條予典型台語歌發展的路途。

 

深入本集podcast相關的其他主題

台語歌傳承的成敗關鍵(一):蕭煌奇、荒山亮

致世界母語日,今天你聽典型台語歌了嗎?

你的台語歌不是我的台語歌

arrow
arrow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