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大量針對特定公司的批判言論,若你只聽固定一家的歌手請慎點。(文超3000字注意)
最近小女子比較少推某公司的歌,或只推舊歌,可能歌迷有所覺,
並非討厭公司本身,也不是特定歌手的過失,而是我患了一種聽厭症候群,每半年發作一次,每次發病時間愈來愈長。
這次症候已久得我無法安心推歌的程度了,我也想推那家歌手的新歌,也想暢快痛飲,
卻遲遲做不到,於是生出這篇評論發洩一番聊表心意
1►標準化製作的台語歌現況
前幾週和家人談論豪記的歌,提到我這症候,得到全盤的否定:
「怎麼會!每首歌都極順耳好學,聽著就琅琅上口。」
我問前些日子送他的那卷合唱輯呢?
他說:「好聽歸好聽,沒幾首好學,不是太快就是起伏太大,沒辦法拿出去與人同樂。」
「聽來聽去,還是豪記的歌最好聽,最受歡迎。」
那卷合輯我送了不少相熟的長輩,有禧多、欣代、華特、時代、太極諸唱將的傑作,
知道他們會買豪記合輯而刻意避開,其中家人最喜歡<你是天星阮是月>、<燒滾滾>。
在長輩心中,台語歌不僅是個人娛樂,也是社交媒介,因此他們尤愛對唱歌,
就算不愛唱的,也學得幾首<雲中月>、<雪中紅>鬥鬧熱。
所謂的最好聽,絕對不只是你我的心目中的高水準,而代表一種鄰里傳頌的「舒適」和「親切」。
由此可見豪記的策略奏效,清一色的慢板節奏,
編曲要麼是不陰不陽的舞曲,就是哀婉參半的情歌小品,題材不是愛不到,就是愛錯過,
真正應證我說的兩百詞走天下。
哪位老師的作品不重要,只要經過豪記標準化編曲,都是好哼好唱的慢歌,最適合交誼了!
豪記這樣做真是太聰明了!不用費心個人化,成本降到最低,還滿足了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大部分的人本來沒那麼愛唱歌,但年紀到了生活空窗,閒來無事相招朋友吃喝唱聊,
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或者日常的空虛不滿,透過「唱歌」這個活動宣洩,
有人聽有人鼓掌,勝過被嫌被忽視,促進身心健康,青春不老,小女子樂見這種效果。
是的,如果問題只在配合聽眾的簡化編曲,又有什麼關係?
前提是,歌者在簡化編曲、標準化唱腔之後,還能保有聲線辨識度和獨立性。
豪記唱將眾多,各有千秋,莊振凱有莊振凱的剛直,向蕙玲有其靈動和鐵肺,唐儷有她的婉曲哀愁,陳淑萍有她的綿裏藏針。
但自從加入豪記,時日一久,所有人都變得乏味,唱什麼歌就等於什麼歌,而不是把什麼歌唱出自己。
在固定的旋律走向和編曲中,主歌低音壓喉,高音拉抖音,副歌句尾頓到哪,高點喉音壓幾分,
整齊得像同一個歌唱班出身,不管歌手是否適合,每個都同款呈現。
更可怕的,是聽起來行韻不是照著歌詞重點走,而是照著旋律的規則,該點睛的沒搔到癢處,沒事的段落也被搓破皮。
已經不是頭重腳輕的問題,就是整首歌編曲沒誠意,唱出的成果也很一般。
2►標準化以前,又是什麼光景?
在莊振凱、向蕙玲、陳淑萍進豪記的時代,公司好歹會量身收歌,
第一張《八字命》、《幸福的嫁妝》、《阮的幸福》都不錯,曲風好幾種,有向著歌手特性。
唱腔或許與前公司略有差異,聽起來也是相當有個人特色,是足以打響聲名的作品,
但今年進入的鄔兆邦、董育君就完全踏入了標準化的體系,編曲和其他人完全雷同,
收歌也沒有按照歌手的特質來更動,唱腔更是朝既定規格靠攏,
看鄔兆邦展現以往他不走的重口味路線,是有點驚艷啦,但他天生聲線太薄啦,我聽一聽都好怕喉轉音會破!
董育君也是差不多,除了她的鼻音還是很重,並沒有展現她在金元寶那張的細膩語氣,
3►標準化製作的旗下歌手們
在標準化製作的洪潮中,只有兩人活得不錯,其一是繼承演歌唱腔的喬幼,沒修淡她的唱腔配合別人,而是恣意綻放。
其二是和音形影不離的張蓉蓉,裸音都聽不清楚,用什麼技巧、語氣變化差異不大,而且她還靠翻唱名曲的歡樂好唱版成名,標準化適得其所。
家人曾說:喬幼在舞台上非常自在,到哪唱歌都像自家,觀眾都是她的戀人。
的確是,撇開我對唱腔的喜好,以她的唱腔詮釋這些標準化編曲的歌,根本如虎添翼!
但每個人都有其偏門、性情,誰能複製喬幼的成功範例?
喜歡這種歌路的人是口味偏重,但真的每個歌手都適合這款嗎?
大家都擠這條窄路,按標準輪唱,只能排名二三四五六,永遠都不可能作為自我流的第一人!
每次聽到千篇一律的曲風、必轉必抖喉的雷同段落,小女子都忍不住難過,
公司給這些沒什麼特色而曲曲雷同的歌,曲風不陰不陽、不疾不徐,歌詞密度低又缺乏變化,歌手能夠磨礪出什麼潛能呢?
激動的段落一來,清一色的喉轉音,沒有其他解,主歌失去說書的敘事力,個個在哼歌,
我本來非常喜歡的向蕙玲、莊振凱、陳淑萍、龍千玉、楊靜、林姍⋯⋯五年前才不是這樣!
像失去野性的動物園困獸,神情懨懨、動作遲緩,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相當無趣!
這兩年的標準化現象升到最高點,辨識度已弱化到我分不清向蕙玲&朱海君、楊靜&林姍,
歌王歌后成庶民,鐵肺唱將為路人,歌手的銷量有保障,外場穩穩接不斷,
但成為歌手,這點溫飽以外,難道沒有其他追求嗎?
為了選秀有一頓沒一頓,等穩定出片了,當初堅持的模樣還記得嗎?
4►應對好哼好唱的市場,競爭對手的策略⋯⋯
當然,標準化作業不只是豪記在做,以前我砲過振揚歌曲雷同,但人家是小公司小格局,
豪記詞曲人這麼多,業界數一數二⋯⋯著眼的目標卻相對狹窄?
再看欣代也是人多少成本,到去年為止很礙耳的標準化後製和音回音,已有很顯著的改善,
曲調偏單一,但歌者很努力表現,雖然各有瑕疵,聽得出個性和特色,不會讓人覺得被同一套洗腦。
再平凡的聲線都可用不同技巧搭配詮釋,重點人人畫不同,正是台語歌值得欣賞的美啊!
一家店賣100種料理,無一不汆燙後用招牌肉燥調味,
一家店賣十種料理,煎蒸炸煮都有,每樣湯底、火侯不同,
試問哪家評價更好、備受老饕推薦?
有人吃慣肉燥就會常常去前者,但我更偏好後者口味的多樣性,一週三次搭配換點不膩,
三商巧福就類似前者唷,沒有貶低的意思,但歌手可不單是一盤菜,人走茶涼還要擔心怎麼賣!
再說新歡禧多,風格與豪記未標準化之前相似,旗下也皆是風格迥異、實力堅強的成名唱將,
但人家可沒有侷限唱腔和曲風,口水歌是琅琅上口,該有的電音、氣勢抒情也不少,
舉邱芸子《人生相逢》為例,第一主打是老少咸宜的行板對唱,學去社交剛剛好,
<贏乎水>就充滿個人風格,讓邱芸子唱出只屬於她的味道。
邱賢桂的新專輯也是打溫情風,意外適合他偏嫩的聲線,
就連不太follow的李明洋,除了符合長者喜好,我也找得出很對味的歌。
5►標準化的爐,留下好哼好唱,卻蒸走誰的優勢?
保持歌手個人風格真的太重要了,不然歌迷買合輯就好,何必買你個人作品?
在豪記有銷量,那是歌迷認豪記的招牌,不是個人的魅力。
我看豪記歌手上《我愛冰冰show》,挑戰高難度的歌曲有點生疏,語氣也怪怪的,不如以往鞭辟入裡,即使是自己的歌!
究竟是力有未逮,還是缺乏鍛鍊?或者歌者的詮釋方式,已經不如別人靈活?
跟音域和技巧無關,敘事力是浮動的能力指標,歌手拿什麼和歌迷溝通?就是敘事力,
唱腔素雅無華,只要敘事力得當,依舊使聽眾感動;
技巧張揚華麗,敘事力卻差勁,聽起來就油膩生厭。
標準化唱腔最恐怖之處就是讓歌手「習慣」用同一套解法去入歌,
對歌曲意境的聯想力不知不覺受限,情感的表達能力也隨之退化。
就像一個人在家言行如果被規範,哀傷時只能說「好難過」,生氣只能「笑」,
久而久之即使出了家門,也會在哀傷和生氣時有這樣貧乏或違和的表現,
因為習慣是最可怕的退化過程,由簡入繁難,由繁化簡易,
然後我們珍貴的行韻和隨興多變的技巧,就在溫水中蒸發了,留下一塊塊分不清是什麼食物但很好下口的菁華。
6►結論
或許有歌迷只覺得:「歌就是這樣好唱呀!」
我卻憂心沒聽見鮮活的歌手,只有豪記招牌,出了豪記什麼都不是,
不用跟別人比較,只回去聽他們的舊作,就有顯著差距。
或許有歌手只覺得:「是我成熟了。」、「我隨時可以用不同(或以前)的唱腔詮釋歌曲,因為我功力比以前深。」
但習慣會蒙蔽人的感官,或許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表述模式,在歌迷(他人)耳裡是多麽難以入歌和共鳴!
價值觀就是如此專斷,乞求歌手多聽聽以前的自己,多聽聽別家怎麼唱,不要漸漸失去自己的個性和特色!
上外場和節目宣傳新歌時,不要跟CD版一樣呆板制式,好嗎?
除非像喬幼、張蓉蓉一樣有自信底氣,在20個人中脫穎而出,
不然真的會失去太多,像小女子這般欣賞歌手個人招牌的歌迷。
台語歌文化的存亡不只是靠歌迷支持,製作團隊和公司眼光也得放遠,
不限制歌手的靈動和個性,保有最根本的靈魂,挑戰自我極限,
才有餘力去發揚,屬於台語歌獨有的特色與美好。
團隊優,歌手好,歌迷感動,台語歌才會好。
ps.豪記小王子創作輯沒有第二張?我最喜歡他的歌耶⋯⋯
一口氣看小女子其他碎碎念長文
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
步步驚心的台語歌:金曲30觀後感
入圍不是你的錯:關於金曲30入圍名單
你的台語歌不是我的台語歌
關於國語腔和台語腔和其他
關於聽歌喜好與封神現象。
關於現代台語與台語歌與其他。
想看小女子自我流專業酸文詳見
關於「張弛有度」的氣量
關於台語歌的語氣表現
你的台語歌不是我的台語歌
關於歌唱的敘事力與技巧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