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看到這篇文,請配合這首服用~

從收藏第一首台語歌,已經超過十年了。從只是聽曲調、跟節拍,熟悉歌詞、跟唱,到現在到KTV總要點幾首尬歌,走了好遠好遠。

其實台語不是我的母語,從小也不住在講台語的縣市,所有台語教材與示範,都來自電視劇。當時一根火柴、一桶汽油正夯,有時候字幕翻譯跟角色口語差太多聽嘸,還得去問我那離開閩南庄十多年的母親。

到現在台語依舊怪腔怪調,遇到台南的朋友想練兩句,都被人家一句輕飄飄擋回:「吼,拜託你講國語啦,我聽咧足艱苦!」

大學修了一門台文課,台羅拼音學得麋糜卯卯。雖然連八音標法都搞不清楚,聽到的單字就算沒人可問、自己拼拼湊湊上網查字典就方便啦(´▽`)

 

 

至於台語歌又是另一層境界了。

中二時期的我不太懂,平平是談情說愛的誓言,為何<一生情一世愛>就比<你好就好>更纏綿;為何一首<問感情>讓我在電視機前輕易落淚;為什麼一首<心愛走天涯>聽也聽不膩。即使數遍也聽不懂那腔調與咬字,我卻愛上奔放的調性與氣勢。

中文歌並非沒有類似的調子,只是中文歌的氣勢來自曲調,而非語言的腔調,本身現代中文就去掉了入聲(如台語「竹」)、鼻音(如台語「硬」)也沒有厶ㄨㄚ、ㄎㄧㄚ等發音。唱來不夠大氣。更別提字句的黏調和喉腔豈是字字分明的中文能表達。

於是學了台文以後對台語歌的喜愛程度又提高了,開始會注意金曲推歌,像林俊吉、洪百慧、陳淑萍、甲子慧等都在這時認識,

聽得多了,自然有了偏好,像戴梅君的音域高,聲線又細,我實在吃不下,覺得刺耳。

憑良心說,在台語歌這塊,因為本就偏好氣勢奔放的曲風,我更偏好聽起來順耳的男聲線,若是女聲線,圓滑如張秀卿、沈穩如龍千玉才聽得久。

男聲就沒這麼多講究,只是肺活量不大的話,轉音間音準就容易跑位,一聽連節奏和換氣都無法駕馭的聲線就受不了,因此聲線厚實的男聲更合脾胃。

氣口實再也是一點,我聽台語歌不只為曲調,也為台語腔調中的特色,若咬字氣口不重、轉音黏調不得法,那跟中文有什麼差別?既然老師編成台語歌,不唱出台語的氣韻實在丟臉。這年頭只要臉長得好曲編得好中文歌就會大賣,可台語歌能一概而論嗎?台語歌手有吸引年輕男女的自信和本錢嗎?人家聽一聽,還是說「要是唱成中文我就買了」!

如果能的話台語歌壇也不會成為弱勢、被人家說沒落,如果無法像人家那樣渾水摸魚,就認清自己的優點好好發揚並轉型!

之前的謝金燕,現在的江惠儀倒是不錯的例子,雖然非盡我所好,究竟也是把新類型打出來了,只是能否帶領歌壇世代交替?還要再觀察。

 

說到台語歌的發展,小女子看身邊這麼多朋友和親戚,也是憂心忡忡。

因為在天龍國近郊的文教區長大,又從一間保守的大學出師,身邊朋友百分之九十是民國三十八年後來的那批新住民後代。在數十人之中,竟只有一人因為布袋戲而聽台語歌,且對台語流行一無所知。

父母雙親雖然在台扎根五代以上,也只為環境需要而學了台語,父親會聽一些對唱曲應酬,母親台語雖從小輪轉,台語歌卻完全不聽。

親戚也有身在閩南庄的,三十歲以上台語輪轉不在話下,卻只聽中文歌及一點韓流。年輕一點那更是日韓中英什麼都聽,卻半點不想接觸台語歌,偶有感觸,只會在KTV點伍佰、謝金燕或五月天的名曲。

台語在他們眼中,只是「老一輩的消遣」。

近年認識了一群中投南的朋友,台語更是說得比中文拿手,中文是他們的第一外語。可跟他們去KTV,還是個個抱著麥克風唱中文,一個比一個情深熱血。

我問他們為何不唱台語,他們反而納悶回答:「平常都在講,聽來有什麼意思?」

甚至問他們親戚,那些聽不懂的日韓流行比台語更有吸引力。

 

也許小女子不小了吧,到此不禁自嘆。只是想找到一個聽歌的同好知己,竟有這麼難。

縱使台語歌壇後繼有人,台語聽眾能來個世代交替嗎

至少對中毒至深的小女子來說,只要有人能分享我滿腔的熱愛,日日夜夜低迴的旋律就不會一再翻出我的孤單,錐心刺骨。

最後要分享一首舊歌。

 

鳳飛飛<四月望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女子 的頭像
    小女子

    小女子台語歌入門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