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懶人包-06-06-06.JPG

本文是小女子參考當代歌星的自述,並歸納這幾十年的歌唱潮流寫的簡述,希望用最短的篇幅讓歌迷了解「典型台語歌」和「非典型台語歌」的源流和發展。

內容不求詳細,但求易懂,若有重大錯誤,請私訊或留言給小女子改正~

為了方便大家,請見標題目次:
1.時代中浮沉的台語歌文化:從近代到現代台語歌的發展簡史
2.何謂典型台語歌?:典型台語歌的定義,以及典型歌手出身、經歷的轉變
3.非典型台語歌的成形:非典型台語歌的源起,以及其特色和發展
4.為什麼典型台語歌那麼重要?:如果你還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請見此
5.典型歌手/樂團推薦:族繁不及備載,只能列有代表性作品量又夠多的給大家參考

 

時代中浮沉的台語歌文化

  台語歌緣起於民間戲曲文化,流傳在歌仔戲、尪仔戲臺,戲班搜集各地民間傳說填詞,由樂師譜曲。還有歌仔調的走唱人,以一人之口、一把樂器,說唱小人物的趣聞軼事。日治時期搭配電影、唱片工業的興起,文人雅士投入創作,以歌曲隱喻抒發對殖民體制的不滿,像鄧雨賢著名的「四月望雨」便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優雅的旋律、細膩的描寫,在中上階層廣為流傳。
  1949年以後國民政府實行「國語政策」,台語被定義為「方言」,在公開演唱和傳播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如同被時代壓迫的台灣人,這時台語歌大量引進日本當時的流行歌改詞翻唱,吸收了那卡西和演歌的特色,盛行於娛樂場所,題材充斥濃厚的懷舊和憂愁。
  代表作品如葉俊麟填詞、洪一峰唱的〈思慕的人〉、〈可憐戀花再會吧〉以及文夏〈黃昏的故鄉〉,又因為政治氛圍,造成禁歌無數。媒體不能播,新歌多在歌廳和夜總會走唱,是台灣秀場文化的一環。
  解嚴後到千禧年間,配合地下電台解禁,大量台語歌創作興起,此時的流行歌開始描寫小人物的生活,描寫漁民出海的無奈、歡場工作的身不由己,鼓舞做事人拍拚⋯⋯煙、酒、情傷,是歌曲出現最多的字詞,不是聽眾天生就愛苦,他們唱歌是發洩生存和生活的鬱悶。
  代表作品如葉啟田〈愛拚才會贏〉、陳雷〈風真透〉、陳小雲〈舞女〉、江蕙〈酒後的心聲〉。
  與此同時,一群來自各個族群的音樂人「黑名單工作室」想用音樂抒發理念,因此他們用嘶吼、連說帶唱的表現,有別於當時流行樂的表述方式,傳達他們的信念。
  他們叛逆的性格、表達的理念啟發了部分年輕族群,開始傳唱他們的歌曲、效法他們的創作模式。
  直到21世紀,流行歌開始有更多選擇,這個世代不再有那麼多生活、生存的苦悶,也被華語歌和西洋流行樂影響,題材多元、曲風變化大,開始有「典型」和「非典型」之爭。

  看有關歌仔調的文章詳見高閑至《月琴唸歌仔調》專輯點評

 


何謂典型台語歌?

  流行歌曲最重口耳相傳,創作人原本就是語感精準的母語創作,所唱所寫都是抒發自己最深沈的心聲,因此在解嚴以前的台語歌皆順口又好聽。
  詞人以一個「單詞」為基準,「片語」作延伸,按照台語聲韻的高低,配合旋律起伏斷句填詞。
  舉例來說,〈淡水暮色〉裡「淡水黃昏」的「淡水」和「暮色」就是分別以單詞合調,但後面「帶詩意」則是片語合聲調。
  這樣的歌讓聽眾容易聽懂、感同身受,不但喜歡聽,還喜歡唱。
  另外在唱腔部分,歌手吸收演歌的喉音、滾喉音、抖音和哭腔等技巧,大量運用在強調台語字詞的鼻音、入聲,字句中轉音多,同一首曲詞不同歌手的詮釋,呈現千變萬化的面貌。
  像〈自由自在〉的主歌,莊振凱即用大量短促抖音,相較多用滑音結尾的翁立友就多了點滄桑、淒厲的感覺。
  二十世紀七零到九零年代活躍的歌手多從小在秀場文化鍛鍊,其唱腔歷練都從社會學習,是最初一批「典型台語歌手」,當時媒體嚴格限制台語歌,他們除了在娛樂場所討趁,也私下開「歌唱班」餬口。
  九零年代到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為止,是歌唱班選手的天下,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全力後援下學唱,然後去電視台比賽出道。接受「國語教育」的選手們講母語已大不如他們的父母,但嚴格的歌唱訓練,讓他們的唱腔咬字依舊典型。
  到二十一世紀「國語教育」第二代成年,台語已非母語教育的一環,母語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詞曲人已無法用自然而然的語感去創作好聽又好唱的台語歌。
  於是他們會借鑒上世紀的歌,或者乾脆參考華語歌創作,這也造成原創性減少、編曲僵化,較難獲得習慣典型台語歌的歌迷共鳴,加上年輕歌手對典型唱腔不熟悉,更是典型台語歌存續的挑戰。


 

非典型台語歌的成形
  與之相對的「非典型台語歌」,就源於黑名單工作室,他們是接受「國語政策」教育的第一代,見證台灣歷史劇變,成員族群和背景不同,讓音樂注入不同元素。
  黑名單工作室引領台灣樂團文化的興起,致力打破傳統、引進西方潮流,唱歌的情緒不分一詞一句,而是一整首歌同一個態度,作曲填詞也未必照好聽好唱的標準,以展現他們團體性格和意志理念為主,甚至多語言混唱。
  因為非典型台語歌並不求通俗傳唱,常常要擠進創作者大量的批判性思維,因此歌詞密度相對高,去除喉音、滾喉音等歌唱技巧,純粹以說話的咬字唱詞,聽一次兩次通常難以理解內容,更別說學唱了。很多習慣典型台語歌的歌迷,會覺得這樣的歌沒什麼滋味,而且內容怪裡怪氣,不貼近日常生活。
  發展到現在的非典型台語歌,也被「國語政策」教育衝擊。那些不懂台語語感的歌手,常常會用華語的邏輯來創作、歌唱他們的理念,歌詞一多,破綻愈大,無論歌詞的斷句、咬字、用詞都經不起習慣使用台語的歌迷檢視,只能吸引那些同樣對台語一知半解的歌迷,造成典型與非典型台語歌市場的鴻溝。

 

 

為什麼典型台語歌那麼重要?

  首先,目前的典型台語歌仍保有台灣人的精神文化。很多諺語已經沒有人在講,很多現象掩蓋在日常底下,可是仍透過詞曲人的手、歌手的口傳下來,如2013王江發〈發啦〉笑唱賭博事,把賭博要注意要做的動作都說一圈,有趣又實用。
  其次,匯集戲曲和演歌精華的典型台語歌唱腔,是歷史累積的文化瑰寶。轉音多、技巧萬變,每個歌手都能詮釋出截然不同的層次與感情,並恰如其分展示台語聲調錯落之美,是值得我們傳承的文化。
  其三,
現在的爸媽自己小時候都沒有常講台語,要怎麼重拾語感教小孩?全家一起聽典型台語歌,就能明白一句話的抑揚頓挫、一個故事的起承轉合是什麼感覺,擺脫華語邏輯和斷句,就從聽典型台語歌開始。

 

 

典型歌手/樂團推薦

  相信大家對天王天后級的江蕙、黃乙玲、洪榮宏和王識賢都不陌生,這邊介紹的是現在還活躍在歌壇的歌手。
  因為歌手非常多,我這邊列舉的都是作品量多且有代表性的實例,崛起時間抓得比較粗略,可能代表出道,可能代表成名。
  八零~九零年代崛起的,有羅時豐、蔡小虎、袁小迪、曾心梅(曾小萍)、龍千玉和詹雅雯,他們的作品數量多、唱腔道地、唱功穩定,唱腔、聲線都各有風味。
  二十一世紀前後崛起的第二代典型歌手翁立友、黃妃、孫淑媚,唱腔同樣道地,曲風選擇較多,從他們的前後作品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台語歌的流行變遷。
  最近十年的代表則有許富凱、蔡佳麟、曹雅雯、朱海君,都是非常傑出的新生代,他們能在推陳出新的編曲駕馭典型的技巧,又可以輕易駕馭前輩的經典成為自己的歌。
  樂團則全都去掉典型唱腔,可以從九零年代的董事長樂團入門,題材包羅萬象,曲詞和句式大致符合聲調。

  這些名單的歌手相關文章,只要搜尋本站都可以找到。

 

「典型」只是一個歸納,有通則卻不會句句守規,是可展現台語聲韻之美的自然創作,有彈性變化的空間。
即使是大師周添旺、葉俊麟,都不會「完全」按照聲韻填詞,實例請參照〈黃昏的故鄉〉。

 

更多典型台語歌相關文章詳見
致世界母語日,今天你聽典型台語歌了嗎?

arrow
arrow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