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akka-01-01.jpg

分享一下兩次參與Clubhouse客家音樂論壇的心得,還有我對客家歌手、歌迷的觀察。

小女子不是客家歌迷,身為約3/4客家人近年想要學好母語,盡力尋求線上資源,不免也接觸到客家音樂。

其實在之前的文章也有分享,家中長輩早先聽客家山歌,後來才轉投台語歌的懷抱,自此之後三十年我都沒有接觸客家歌,自然也不知道客家音樂如何發展。

近幾年評論台語歌,有些出台語專輯的公司也製作了客語專輯,我有時會點進去聽一下,林生祥、羅文裕也是從金曲和娛樂新聞熟知,滿喜歡前者的音樂,有時在Youtube也會點來轉換心情。

但即使這樣,我也從來沒喜歡上「客家歌」這個音樂類型。

在聽歌之路,小女子始終是個俗人,幼少時期聽的華語歌、青少年接觸的日語歌和英文歌都是Pop,中間喜歡過Pop-opera跟音樂劇,還有成年後聽的寶萊塢和原住民專輯。

不管是哪種,都融合了大眾文化,而不是絕對的「傳統藝術」。

雖然都是流行音樂,我說得出他們的不同,即使是無國界音樂,也各有不可取代之處。

其中華語流行歌曲調最沒個性,不講求聲韻、沒有一定的節奏感,但因此最為彈性,配合歌詞「單音節單字」方便的語言特性,使得歌詞用字成為最顯著的美感來源。

直白來說,歌迷喜歡華語歌,關鍵就在於歌詞情境與否優美、用字是否精煉。華文歷史悠久、近年發展又最強勢,結構和詞彙量完整,僅歌詞為主角就能千變萬化。

像周杰倫最會營造這些,他的創作題材包羅萬象,創造過無數奇蹟。

但文字僅為提供情境的工具,華語流行歌除了押韻以外,在聲韻和歌詞排列幾乎沒有雕琢,沒有什麼語言特性,我批評的華語化,就是這方面的弊端。

日文流行歌不一樣,畢竟日文一個字可能包含一到四個音節,他在節奏和曲調的編排上多少會配合「單字」「單詞」的連貫性,

也因為日文多音節,一句話唱出來聽起來更密,不同字間的斷句輕重音也是非常大的學問。

我對許富凱的日文歌這麼挑剔,也是因為他唱的詞與詞之間的輕重音始終沒把握好,我這種懂日文的人聽在耳裡非常怪,聲韻不連貫、節奏不搭配。

英文流行歌同樣有一字多音節的特色,同樣也要斟酌節奏和字句之間的輕重,其中我主要聽美國流行樂。

他們的文化就是小調少,就算是悲歌聽起來也大鳴大放少委屈,然後他們的性格就是奔放拉高音,常常音階落差大,就算高音不高,曲調起伏相對分明。

講到這邊再拉回來客語音樂論壇,其實我覺得主辦社團「Hakka Global」跟協辦單位「台灣客家新音樂創作協會」很有心,想要促成(潛在)歌迷跟歌手對話,邀請協會歌手和平常在Clubhouse講客語的人們參與討論,但我覺得效果有限。

如大家所知,在華語教育強勢鯨吞下,台語市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急速萎縮,而客語市場更加慘烈,現在已經不知道歌迷在哪。

客家歌手走出去Live,除了各人各團的聽眾以外,沒有什麼「只聽客家歌」、「廣聽其他客家歌」的支持者。

我當然不敢說沒有,但很少是事實,大部分的這些聽眾主力還是華語歌或其他類型,因為客家歌根本不成類型,大家各唱各的

純歌迷通常不會像我一樣這麼多話多思,能講出兩三事的多半是對音樂比較有熱忱的聽眾,但顯然很多歌手沒有在聽這些。

第一次參與的主題是「客家音樂个向望」,第二次是「為什麼客家歌沒人聽」。

我本來只是想聽聽這些創作歌手和樂團的熱忱究竟有多少,豈料一聽就發現他們根本生活在平行世界:

 

一、把自己拿來跟華語流行樂比較,檢討自己怎麼創作「跟上華語歌」的歌,只想著如何獲得「如同華語流行樂的製作與宣傳資源」才能被人聽見。

哈囉?拿弱勢語言跟強勢語言的流行樂做市場比較,有沒有毛病?

歌詞營造的意境優勢就已經沒有了,同樣的音樂類型和特性,只是使用不同語言的情況下,歌迷幹嘛不選自己懂的語言增加歌詞享受?是頭殼壞去了嗎?

把場景移到馬來西亞多民族社會,要是把客語歌改得像馬來文流行歌,能讓不會客家話的馬來人去聽客家歌、認同客家歌嗎?

想也知道再學再改都不會有效!而那些歌手還振振有詞,真令人傻眼。

這邊他們一直提到「希望客家歌成為無國界音樂,這樣就有更多不在意語言的人來聽」,「客家話只是工具,好音樂只是缺乏能見度」。

在無國界以前,你必須成為一種有自己特色的類型,如我說的像日語流行樂那種像機關槍卻有節奏的緊密感,或者像美國流行樂那種大開大合的大方暢快,這些都是異國歌迷趨之若鶩的關鍵。

客家歌呢?什麼都沒有。

如果只是像華語流行樂這種賣歌詞的特性,那也只是懂華文的華人在聽,只是華語人口基數大,你客家話是能跟他們比嗎?

更別說客家話在各國都是次要或弱勢語言,無法發展自己的一套系統和缺乏資源太正常了,想要賣客家歌,就少做自己能和主流強勢語言並肩的大夢。

醒醒吧,客家歌就是弱勢語言,而且在聲量和特色上,比原住民音樂遠遠不如。

人家在台灣至少有明顯異文化的音樂特色和唱腔,客家歌手卻不認自己一點特色都沒有,只會把錯怪到獲取資源不足,妄想自己的地位跟華語流行樂比肩。

 

二、嚴重輕視客語母語人的市場

第一次論壇,有一位自稱接政府專案的創作歌手說自己也有接歌唱班詞曲的case,他改了好幾次對方都不滿意,最後改了一個他認為很俗的版本,對方還說俗得好,讓他對歌唱班客群非常倒胃口。

我google也沒看過這位歌手發過片,更別說賣給市場了,歌唱班也是拿客委會補助才會收客家歌,仰仗政府補助鼻息的創作者到底在嫌人家什麼?

那些地方歌唱班,就是最基本的客語母語人口,平常生活中客語最多的就是這個族群,全台灣就是他們最容易被客家歌感動、對客家歌產生共鳴。

這些歌手不去想想自己為何被這些歌迷排除在外,反而加諸各種偏見在他們身上,我實在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批評了——

人家是客家歌市場的根、是最懂你們在寫什麼的人,你們要做客家歌卻不在乎他們,反而要否定這些人的存在?

我看這些創作歌手,根本不敢也不想承認自己根本在客語歌壇什麼都不是,只會嫌別人不識英雄、嫌政府出不夠力,也根本不敢承認自己完全不知道客家歌的特色在哪,只是用客家話創作就可以拿補助,真輕鬆啊,台語可沒有這種專案養冗員。

不去了解這些「俗得好」的歌為什麼吸引人,只會嫌棄對方不懂自己的品味格調,更暗指政府提供的資源不足,活像中國古代那些屢試不中的酸儒抨擊時局多腐敗、訴苦懷才不遇。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好嗎?在網路上放的那些創作,真的很像幼稚園唱遊課本會教的,曲調、節奏都非常制式的兒歌,還敢嫌人家歌唱班品味不佳呵,先創作些令人眼睛一亮、耳朵一光的作品給大家驚艷一下,好嗎?

另外一位歌手(或樂手)則分享金曲獎和通俗口水歌的曲調涇渭分明,如果想要得獎就不要想著被市場青睞,想要賣出去就別肖想金曲獎,因為主力在買歌的人不懂。

我倒很好奇這位圈內人到底是想得金曲獎還是賣錢?我是沒在金曲獎看過此人的姓名,如果想得獎,不就該檢討一下金曲獎局限於某種模式的常態?

如果想賣錢,憑這位圈內人輕蔑的態度,我覺得賣不出去也是理所當然,因為歌手有沒有用心為歌迷發聲,歌迷聽得出來。

 

三、不覺得創作客語歌、演奏客語歌需要學好客語

第一次論壇有一位樂團樂手發表,他認為他只是演奏、傳承客家歌,不需要學好客語。

老實說啦,如果他是以無接觸語言的樂手身份發表這個身份,他根本沒有資格代替「需要用這個語言表達的歌手」發表意見。

第二次論壇也有一位發片歌手說:客語只是工具,他做的是音樂。

我沒有機會問他為什麼做客家歌,但我聽這些連客語受訪程度都沒有的歌手作品,聽得出他們客語程度不好。

創作就像華語歌一樣,詞曲之間沒有連結,只是把歌詞硬套到旋律上,用字遣詞也不是一般生活順暢的文法。

這比很多非典型台語歌硬要套歌詞而創作的無味曲調還糟,他們簡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客家歌,從前述想改變曲風迎合華語市場的言論也得知: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唱給誰聽。

如他們所言,客家話只是工具,那他們為何不用華語創作?我不禁覺得只是為了拿補助,而且顯得自己獨樹一格,除此之外毫無理由。

因為很多人創作的音樂其實毫不吸引人,也無法被歸類於哪種類型,歌詞題材也不突出,除了「客家歌」這個招牌以外沒有任何容身之處。

因此他們很想搶到客家歌主流的話語權,都說「我們就是新潮客家音樂」,想代表客家歌、完全否定有道地客家語感的上一代創作歌手,我三番兩次提到林生祥,他們誰也沒正面回應過。

客家話程度低落鮮少使用客語,除了影響創作層面以外,也大大影響客語歌壇的興衰。

有客家庄以外的生活經驗者都知道,客家話這二十年來能見度極度萎縮,我不打開客家電視台、不回長輩的故鄉,就接觸不到任何一句客語。

客家歌手明明很多,可是我見他們上歌唱訪談節目,也從來不說客家話,他們華語通常比客家話講得更好,不像同輩的台語歌手動不動就夾雜台語單詞,語感明顯不同。

遮遮掩掩不講客語或心安理得不精進客語,誰會覺得你推的客語歌有價值?

反之,就算客語不好,你拚命講的模樣會給觀眾覺得:這是一種有人視若珍寶、有傳承價值的文化。

就算聽不懂,若讓觀眾習慣訪談夾雜一兩句、三四句客家話,也不會讓客家話在台灣成為比粵語聲量更小的語言了。

不管是用客語創作還是母語使用者,明明是接觸客家話最多的一群,都沒有讓別人「習慣」它也是本土母語之一,都覺得使用它「不合時宜」,那怎麼會讓人對客語有親切感、進而去聽客語歌?

我前面也問了,同樣好的音樂,沒有其他特色優勢,人家為何要選聽不熟悉的語言,平白失去歌詞享受?你以為你的創作多了不起?

 

 

 

結論

第一次論壇的感受很差,我提出的論點沒有歌手正面回應,只會斷章取義自說自話,對我說的唱功要求、何為客語歌特色還有母語者市場,一樣都沒有回覆。

但第二次參加有很多人說出我想講的話,其實我覺得這些客家話講超好的與會者,無分男女老少,就是客家音樂的潛在客群。

都已經線上面對面了,歌手怎麼就沒有想深究這些潛在客群到底想聽怎樣的客語歌?自覺保存客家話、講母語的人,對客家歌就有一定的期許。

無視這些人指出現代創作的盲點,也無視這些潛在可能成為歌迷的人,然後抱怨自己做客家歌賣不出去,聽在耳裡真是荒謬至極。

我為什麼如此抨擊?明明不干我的事?

其實,台語歌壇也不乏跟這些客語創作歌手相同想法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用台語創作,只想著「台語歌唱腔都是那樣油腔老氣,題材都不出菸酒悲情,所以由我來開創新局!」

事實上,不知舊,哪來的新?只知皮毛,所做出的歌也只是沾皮毛的光,得不到市場認同,還想叫台語聽眾「跳出自己的舒適圈」。

台語歌壇也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歲以下的創作歌手大部分唱功不足,純歌手四十歲以降普遍沒有氣口,三十歲以下普遍台語不流利、咬字不標準還以為自己很潮

我聽到的當下,只想叫他們每一個都回歌唱班去重修!人家不只教技巧,也跟你講配合不同字詞咬字,共鳴位置的轉變。

所謂的氣口也是用對語氣用對態度,不要把發展了一世紀的典型台語流行歌,當隨便路邊誰都可以唱的。

真的被專賣歌詞的華語流行歌寵壞了,個個都以為只要詞寫得優美題材特別,就能出頭天?

僥倖紅了這首歌這張專輯,下次呢?人家聽的是你的歌還是你的人?站出去live是否心虛?永遠也走不出錄音室的感覺是什麼?

聽眾的想法永遠比我們想的簡單,想破頭也想不出為什麼人家不聽的理由,其實可能是:

你的創作就是孤芳自賞的表現,或者創作水準不到流行,又抑或是你的唱功、唱腔達不到聽眾的水準。

客家歌手埋怨客家聲量不夠多,倒是想想:你自己在上通告曝光時,有凸顯你是客家人的價值、幫客家話增加能見度嗎?

不要覺得被拿來跟原語流行歌比很莫名,或者羞於與台語歌相提並論,別搞錯主次了。

其實咱們有共同的目標,就是抵抗華語化的入侵、在華語全面攻佔台灣人的生活後。還能讓他們不選華語音樂來選我們。

是的,這些話我也同樣想對台語歌製作團隊呼籲:不要以為華語化能吸引多少年輕歌迷,試圖華語化只是讓自己屈居於「華語音樂之後」的次等地位。

失去自己的優勢特色,是文化消亡最快的捷徑。

 

 

 

 

 

 

 

arrow
arrow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