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女子一直在想,台語歌是什麼?我要的台語歌又是什麼?

  純聽歌的歌迷可以略過這篇,跟我推的歌基本上沒什麼關係。

  這一篇是寫給歌迷以外的讀者看的,篇幅非常長,沒興趣看論文者可以直接點叉。

  正好有歌迷朋友在官靈芝《爵好》專輯點評留言討論歌曲的雅俗創作矛盾,小女子回答完,突然茅塞頓開。

  原來我們看待的音樂,是不同層次的東西

  想來,很多朋友都看過關於國語腔和台語腔和其他關於現代台語與台語歌與其他。這兩篇,道盡我對台語歌壇的憂慮。

  可以觀察到,這幾年金曲獎台語獎項的得主,風格都和以往大相徑庭,尤其是男歌手:如陳建瑋、蕭煌奇、謝銘祐,並不走傳統台語唱腔的路子。

  對他們沒有什麼偏見,但心中清楚知道,這是評審要的,但不是廣大的台語樂迷要的。

  你去問那些平常在聽台語歌的人,他們聽嗎?

  而聽這些金曲魁首的台語歌迷,他們主要收聽的,是台語歌嗎?

  這是一個代溝,顯然專家覺得,應該選擇一個精緻、富含音樂性、符合音樂人要求的作品,他們把台語歌放在藝術領域,自然市場上大部分台語歌都達不到所謂的音樂性要求。

 

  因為我們要的台語歌,從來不是藝術,而是一種文化

 

  藝術和文化有什麼異同?他們有相同之處,那就是藝術文化皆有雅俗之辨,無高下之分

  小女子常自比為,所謂的俗便是大眾可欣賞的範圍,則是有專業者可共同評析、斷定其精緻得有價值之範圍。俗人當然可以欣賞雅事,但欣賞的方式可能並不專業。

  像我一直很喜歡韋瓦第的《四季》,可以播放上百次而不倦,但不是為其縝密的結構、相合的協奏而傾倒,而是它的旋律和節奏讓我忍不住想隨之起舞——毫無理由。

  即使是俗樂,它也有受歡迎的理由,像我所說,節奏輕快、旋律順暢無阻,歌者投入情緒時摻技巧的巧思,這些都可以在我各個評論文找到,不再覆述。

  但顯然在某種把台語歌比做藝術的人眼中,這些是不值一提的。

 

  藝術和文化最大的不同,是藝術無是非,但文化有

  是不是蘊含在這個文化的元素,從其背景脈絡溯源很清楚,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但藝術不會這樣算,所謂的音樂性,是橫跨語言、蘊含在旋律和節奏當中。那些,是俗人不會懂也不需要懂的東西。

  你的台語歌不是我的台語歌,你看重的藝術,是我不懂的,我看重的文化,是你不在意的。

  你說凡音樂必藝術?當一個領域冠以「語言」為頭銜時,它已經被賦與一個文化背景,你說語言不是文化因素嗎?你敢肯定,這世界上所有的音樂去除語言的隔閡,欣賞方式都是一樣的嗎?

  像我聽某些「雙聲帶」的台語歌,我不覺得我在聽台語歌,語氣和韻味全不同,我是在聽一首變了咬字的華語歌。

  這幾屆金曲獎得主,或許音樂元素都掌握得十分好,或許他們有他們的韻味,但若冠上「台語歌王」,真的覺得太違和了!

  一個披了層皮毛但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可以做代表?

  就像一個城市,外人不想進,就隨便把門口叫賣的小販當作居民代表,然後叫他當城市觀光大使,招攬外客,殊不知這小販可能住城外,偶爾進城採買罷了。

  歌路上我是真的沒在意,像時代、華特近年都走新式台語歌路線,我也都能欣賞,前提是歌手要用到正統的台語唱腔,如聲韻輕重,如演歌技巧。

  老的東西不一定是爛東西,新的東西可以嘗試但不是一定棒,雅俗文化沒有高下,端看話語權在誰手上、是誰在欣賞

  不懂台語的人來看台語歌,把他當藝術來做,但要一部沒有台語文化元素的作品代表台語歌?恕我不能認同其正統性。

  表演者也一樣,如果有一個人,以唱台語歌為志業,那他一定會學到台語的音韻、台語的唱腔技巧,還有什麼時候該有喉音、哭腔,那是活在台語歌當中最美好的元素。華語歌想用鼻子哼、用入聲咬牙切齒,都難以做到,可台語歌辦得到。

  或許現在時代不同,但不管什麼時代,人都要抒發心情,都要有所表達,為什麼不用這些?只要用在對的編曲、對的旋律,一點都不俗!

  如果你沒有用這些,單單用台語唱一首歌,那你也只學到皮毛,而沒有來到台語歌的內涵,這種人說雙聲帶太抬舉了,應該叫混台語聲帶,連半套都沒有。

  小女子從來不是藝術評論,我推廣我欽慕、欣賞的文化,如此罷了。

  只要有人在聽、有人欣賞,有人被救贖,這個文化就有存續下去的必要。

  藝術和文化並沒有高下之分,什麼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該不該做?這是一道偽命題,因為一開始就錯了,任何音樂能被你聽見能選擇,就是因為它應該存在,看那麼多高畫質遊戲流行一陣就過去,可貪食蛇、俄羅斯方塊、寶石方塊依舊長青。

  小女子也是創作人,我只寫我想寫的,何必為我所做的事畫上雅俗自限?

 

  無論是歌者還是創作人,想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又要講求藝術,未免太貪心了。

  術業有專攻,誰有那麼多腦子跟你談音樂性?只有創作人能了解創作人的巧思,像我們這種都是早起上班、下班休息聽一聽,哪裡需要多好的文案、多好的建構性音樂來燒腦?

  你倒是去跟園藝師談栽培啊,任何專業一到深處,都是藝術。雅者,寡也。你若不想明白一株植物從種子到開花的千萬種栽培型態,憑啥要大家都了解你工作到底多用心計較?

  表演者也一樣,如果你追求的是聽者的理解與感動,那就用心去唱、把技巧用在對的地方。如果你希望做多麽精緻的藝術,那肯定是只有專家的認同,因為藝術從來是太主觀的東西,聽得順耳、聽得感動,都有個人的模式。想堅持下去,就先搞清楚自己創作、表演的目的,到底是讓人感動重要,還是成就藝術高度重要!

  小女子開小站的目的,就是推廣我喜歡的台語歌、表演者,所以愈多人看,就愈達到我推廣所愛的目的。

  我不在乎任何人基於愛護音樂的目的質疑我的評論,因為討論,也是增加人我對台語歌的了解和欣賞。

  我建立起一套基準欣賞台語歌,是把這個文化標準化,讓大家更能理解為什麼這首歌好聽、為什麼這首歌別人聽不下去。

  你創作、表演的藝術,總有人不認同,而不認同的永遠比認同的還多。世間冷暖早就嘗遍了,還怕我區區不才小女子一點酸言酸語嗎?我不酸,別人難道就不會默默點叉?

  我花時間講歌曲輸在哪裡,也是我歡喜甘願,跟創作者、表演者的一期一會。我很珍惜與歌曲創作靈魂碰撞的瞬息,才不管另一方怎麼想。換作輕鬆聽歌的人,不聽就是不聽,誰浪費時間跟你講這麼多?

  沒有一點標準,我說好,也只是一家之言,說服不了誰,正如近年的金曲獎,脫離了台語歌文化的正軌。

  金曲獎得主真的有這麼值得慶賀嗎?其他部分我不知,在台語獎項,那就是一群雅人拚命要從俗樂中挑出比較雅的。

  台語歌製作人平日都做俗樂,讓大家了解、讓大家感動、讓大家琅琅上口。但輪到那些獎項,卻要跟一群完全不懂台語歌文化的人一起選出究竟,那結果可想而知,絕對跟大家心目中的魁首有落差。

  一個帶有文化性質的獎項,得主卻沒有浸淫文化,那不是很可笑嗎?

  近年大家看入圍、看得獎,我都在看笑話,就笑得主跟獎項的標準差有多大。

  像最近曾入圍的「雙聲帶」出的幾張專輯,台語的音韻口技全無,說是不同口音的華語專輯我都信,但憑其音樂的精緻度,我幾乎可以預見這些專輯入圍,期待今年的標準差,大到可以笑到明年。

  憑藝術程度該不該得獎?該。但論文化程度?低啊

  評審心中的台語歌是藝術,台語只是語言。

  而我心中的台語歌是文化,曲調是語言音韻的延伸,表達我們的心聲。

  你的台語歌不是我的台語歌,我們沒什麼共識。

 

  有意見歡迎指教,小女子恭候大駕。

  ps.感謝多年前的唱片行老闆,讓小女子了解自己沒藝術天份,有文化素養,只要熱愛台語歌一天,會繼續推廣我愛的傳統台語歌文化。

 

想隨時聽到好聽的台語流行歌嗎?請在FB搜尋 小女子の台語歌天地

每日嚴選近期好聽、好唱的台語金曲,不怕你聽膩,只怕你沒聽過

arrow
arrow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