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曲36的警示:華語霸權對母語的排擠與威

金曲三六剛落幕,我不像大部分的人關注「誰得獎」,卻注意到「政府官方」在國家級頒獎典禮對母語極度不友善的行為。

從評獎到頒獎,台語歌受了很多委屈,我們不能單從得獎「歌手」、「創作人」、「製作人」是誰來看這次的結果,而是要綜觀金曲獎歷年紀錄,看政府如何對母語步步近逼。既得利益者的拉黨結派、獨立音樂與流行市場的割裂,都時時刻刻重創母語文化產業的傳播和傳承。

在種種威逼利誘下,泥沼中的流行台語歌公司、音樂人還有歌手,誰能置身度外?至於被拉攏的台語獨立音樂人,對自身在台語歌壇的位置是否有自覺?是否能堅持深入母語文化的意志?還是會被那些從華語優越的視角來玩台語的獨立音樂人同化?

以下,本文開始。

 

 

金曲三六最大的震撼:台語已被金曲獎踩在腳下

在這種國家級獎項的頒獎典禮,號稱多元文化國家、多語音樂會的盛事,四個多小時的典禮,台語歌的部分卻被濃縮成三分多鐘,還由華語歌手與樂團來表演,簡直是把專營台語的歌手和樂團當作不存在!

我們台語歌壇不要說典型不典型,「專唱台語歌」的歌手幾百個,「專唱台語歌」的樂團幾十團,居然一個都不被邀請表演,這排擠之心路人皆知!

台語歌擁有國內唯一獨立於華語歌的市場,我們有自己的唱片公司、我們有自己的產業鍊,我們有自己的歌手與文化。即使是第一流的華語歌手跨語種也無法代表!誰管楊乃文、告五人多紅?

國家級的舞台讓華語歌手來唱台語歌代表什麼呢?官方認證專營台語歌的音樂人是無法站上國家級舞台的,即使是第一流的歌手,不過是插插花頒頒獎走個過場。不但不尊重,還邊緣化、否認台語音樂在台灣的生機和主體性。

 

金曲36的警示:華語霸權對母語的排擠與威

 

這是真實發生的,就在你我眼前,台灣人的母語被踐踏得慘叫出聲,台灣人一點反應都沒有。

名為國家的鬼在直播裡吃掉我們的心,卻沒有任何人發現。

 

 

國家級舞台排除母語,台語歌並不孤單,另外一個遭受相同對待的客語歌,人家卻高高興興接受了,這就不得不先把台語歌放下,來說說難兄難弟客家音樂的演變。

得益於三十多年「客家音樂產業」的衰落到無,檯面上只剩獨立音樂的客語歌手。

在我兔死狐悲的母語音樂發展:參加online國際客家音樂論壇有感也提到,五六十歲的獨立音樂前輩親口稱「華語是主流」、「客語是非主流」,完全不一樣的語言怎麼能併稱主流非主流?

那是因為他們就自認為是華語歌手、華語音樂的非典型!諸如林生祥、黃連煜一輩音樂人,做了那麼久客語歌,都這麼聲稱!

因為他們不認為有所謂的「客語市場」,習慣以全台灣=華語市場去評量自身的價值,只在乎「這樣的音樂能不能打動所有(華語)歌迷的心?」、「能不能讓(華語)歌迷喜歡我?」諸如我家長輩那種母語人聽母語片,他們一點都不考慮,甚至是看不上!

 

1990年代,黑名單工作室崛起,不只有非典型台語歌開展,也有非典型客語歌崛起,他們想打破的客家主流是林子淵、涂敏恆、陳雙雄這種固守「客家本色」的作者們,這些雖然題材相對單調狹窄,卻是真正在乎客家人想聽什麼的「典型客家音樂人」。

 

當時兩方對壘情勢消長的細節,相信只有他們當事人自己清楚。但典型客家音樂人本來就因人口弱勢產業脆弱,領銜人才又在幾年內相繼凋零,到千禧年以後客家唱片基本上已絕跡。此後這些客家創作人少有作品,轉為地區歌唱教學,或者作品「見不得光」無客家產業通路銷售,像現在一樣,失去金曲舞台、失去各種話語權,急速萎縮到看不見。

反觀最早期那批獨立音樂人迅速佔領「客語歌」的話語權,認為「這就是客語歌該轉變的方向」,或許他們並沒有那麼強烈要取代所謂「典型客家音樂人」的心,複雜的時勢造英雄。

實際上名氣雖大,其市場卻沒有向上延伸到母語族群,甚至與之同輩的客家人,也很輕易放棄了聽客語音樂。

因為獨立音樂首先就是自己做自己的,風格各異,沒有一種「典型」,我喜歡林生祥不會連黃連煜、謝宇威一起喜歡,個人特色先於語言文化的特質,客語市場轉變個人化,同時也失去客家文化的根。

 

獨立音樂=創作歌手一搞,客家人不聽客家歌,客家音樂市場的本都丟了,他們也不覺得有問題,反正他們自始至終想做的是「自己的音樂成為流行」,而不是「在客家市場中流行」。

 

這也正是非主流存在的本質:正因為有典型的「主流」,才有打破典型、不從眾的「非主流」,也就是說這些獨立音樂是依附於其他音樂類型存在,一旦沒有典型做對比,他就只是「客語搖滾」、「客語電音」、「客語藍調」,隨時可以被別的語言取代,已經沒辦法歸納出一種音樂典型代表「客家文化」了。

 

在現在檯面上的客家音樂人心中,「傳統客家歌」是山歌,而「典型客家歌」不存在,「主流」只能是他們希冀市場中的主體「華語音樂」,他們當初要打破的東西已經打破不存在了,而「華語音樂」猶如一座天山,是他們怎麼「超越」也不可能超越的巨獸。

於是他們只好自居「非主流」,甚至是「客家歌」本體就是「華語非主流」。

我在那次會議,深深感受到那些音樂人彆扭的自卑與自大共存:

自大是一定的,因為他們擊敗了「老舊」、「復古」、「八股」的客家歌,把客語歌變成所謂的「現代」與「無國界」,誰都能聽。

但一方面,語言終究不一樣,沒有母語人的支撐,客語永遠是華語市場的次等選擇,你如果無個人魅力,更難推出自己的音樂。

或許這些獨立音樂人也有想要迎合市場流行,但他們迎合的市場叫做「華語流行歌」,不同語言要怎麼與之競爭?其實我們國內不同語言跟外文歌處於相同地位,並不會特別親切,即使你再怎麼絞盡腦汁,語言的不同、無法立刻聽懂、讀懂共感,造就你永遠是華語市場挑剩的,講非主流還太好聽了。

所以,請玩過一張客語專輯的華語歌手彭佳慧來金曲獎表演客語歌,或許如今的客語音樂人還覺得與有榮焉:看!我們的語言也有主流歌手詮釋了!

根本不管彭佳慧唱什麼、其在客語歌的投入是否足以代表客家文化站上國家級舞台,因為他們的流行音樂文化早已斷根,音樂人也自居附庸。

 

金曲36的警示:華語霸權對母語的排擠與威

 

再拉回來說台語歌。得益於台語人口比客語多得多,因此即使在戒嚴時期也有流行發展,受到壓迫的世代聽母語歌更有感,然而政治壓迫消失後,自己人卻反而帶頭叛逆,那就是黑名單工作室以及樂團的崛起。

對,其實這也正常,畢竟音樂本來就不該只有「主流」,也應該有「非主流」,尤其政治民主化勢必會引來人們的文化自決,他們把音樂中加入自由意志、各種世界元素。

也因此那個世代的音樂到現在來聽依舊迷人,畢竟歷史匯流只有一次,在激盪中產生的音樂,林強、伍佰、董事長樂團⋯⋯我不特別喜好,但道地的氣口加上新元素,怎麼能不迷人?

90年代這些人還不能和當時的「主流」相比,詹雅雯、葉啟田、江蕙、陳一郎、洪榮宏⋯⋯紅遍大街小巷、阿媽傳唱到查埔孫。

然而華語世代的壯大讓事態漸漸轉變,像我這一代80年代出生的人,父母都是戰後嬰兒潮,受嚴格的「請說國語」教育長大,我父親已逾古稀,因為家裡務農,學到的母語淺白且偏門,初中畢業上北求學,此後在外講話皆用華語,維持客家話程度的不過是旺盛的好奇心和鄉愁,即使他比較好的夥伴都是客家人,一群人出去都用華語往來。

也造就我這一代是字正腔圓的華語腔調,小學到大學朋友皆同,即使可以應祖輩幾句母語,但真的只有幾句,連幼稚園小班的程度都不如。

且不論南北城鄉差異,與其說我們這一輩對母語天然排斥,或許應該說是對華語環境自然認同

畢竟我們出外吃飯買東西聽到的都是華語,店內廣播、電視用語也是華語,學校老師也教得很稱職,我這種本來就接觸母語不多的人根本不可能對母語產生親近感。

家裡還半母語半華語的朋友,也會覺得在外面聽到的華語音樂、華語明星看起來比較光鮮亮麗,且朋友們都討論、接觸,互相影響更是加深華語流行文化的認同。

 

在這樣的文化清洗下,我還能喜歡上台語歌還是得益於八點檔的生動表演,並為片頭、片尾的精采好歌所吸引,此外,父親車上總是播放豪記系列的合唱,也是潛移默化的因素。

因為八點檔和父親學唱都屬非常鮮明的台語表達方式,我聽出規律來後,慢慢喜歡上這種對我來說「新奇」的表述,進而有意識去學台語、唱台語歌,可是其他人卻沒有我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於很多人來說,表面上他們想親近母語,但典型台語歌感動了祖輩父輩,連結彼此相處的記憶,這些恰巧是他們想掙脫、遠離的文化束縛。無論是那些聽起來過於「激情」、「誇張」的技巧陳述,還是非黑即白的題材,對他們來說都想捨棄。

 

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台語音樂人自己聊到時,只會說「傳統台語歌」如何如何、「新式台語歌」如何如何,他們不覺得台語市場受歡迎的「咬字標準」、「氣口頓挫純正」、「用技巧畫重點」的現狀是「主流」,而是有點帶有過時貶義的「傳統」稱呼。也驗證我說,很多母語人同時接受著華語環境的「新奇」、「優越」,又想丟掉自己在傳統文化中受的委屈,因此討厭象徵「傳統」的典型台語歌。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種「典型」台語歌本質並不「傳統」,而是經由歌仔戲、歌仔調、唸歌、演歌等多種歷史演變而成的「主流」,歌仔調跟歌仔戲本身,才是真正的「傳統」。

如果你不認為母語人喜好組成的台語市場是主流、是流行,什麼才是?

如果你珍惜台語的獨立語言文化,而不只是華語的方言、非主流,

怎麼會認為那些打破「台語母語大眾喜好」、弱化「台語音樂性」的獨立音樂比典型台語歌「鑠奅」(siak-phānn)?

 

 

獨立音樂「打破典型」沒什麼不對,可是在多語言國家,尤其在這個國家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語言獨立市場的情況下,你想用其中一種語言討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想要「獨立」於典型市場,所能做的就是在音樂中「淡化」打動母語人的慣性,也就是所謂的「去台語化」,其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歌手「咬字」不精準、歌手和歌曲「詞句頓挫」弱化、創作「顛倒音」頻繁、「不用技巧去強調字詞重點」。

 

當這個語言又因為政策不平等變成弱勢人口時,推崇去語言慣性的「非典型歌」取代「典型歌」就等於「擺脫語言文化的獨立性」,最後會成為強勢語言的附庸,像客家音樂變成客語口味獨立音樂一樣,我們在台灣每分每刻都受華語環境的潛移默化,自然也會覺得愈像華語音樂對我們來說更親切,而母語的音樂性是「土味」和「油膩」,我這一代如此感受,二十年後的年輕人程度只增不減。

因此如果要他們從「台語歌」的範疇中選,當然會偏向愈非典型愈好。

年輕人一波一波長大,華語環境自然壓逼得喜好典型台語歌的人愈來愈少,沒有全母語環境,母語連結世代更迭的複雜情感,人們對於典型沒有共鳴,甚至反感。

講完台語歌市場的現況,就要講回這次的主題——第三十六屆金曲獎。

 

 

 

金曲三六最大的陽謀:借獨立音樂這把刀宰殺典型母語音樂

觀察這次的金曲獎選出的入圍作品,竟然全部都是獨立音樂出品!這在台語獎項還是第一次發生,讓我不禁齒冷顫慄。

建議配合大話金曲31:從大數據觀察台語金曲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起看,以往沒有那麼明顯,台語唱片公司出品還有幾席機會,但這次全部都沉了。

獨立音樂專輯比較精緻砸比較多錢我同意,但歌王、歌后呢?獨立製作就顯得比較好聽嗎?

可笑!同樣的蔡秋鳳,給謝銘祐製作就能入圍了,放那麼多好歌手不選,選一個唱功連製作都救不及格的林美秀,當真笑死人了,已經不是歧視典型歌手,是歧視專營台語產業的作品。

詹雅雯一直都是獨立製作沒錯,怎麼這次不溫不火卻入圍了?唯一的理由就是這次全入圍都是獨立製作,但要多選個台語歌壇接受的陪榜。

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誰入選」上,就不會注意到首度台語唱片公司全軍覆沒的恐怖。

但我相信台語唱片公司一定是深有所感,但他們有苦說不出,大環境已經被壓制到這種局面,國家級的獎項還不給他們得榮耀的活路。

蔡秋鳳、詹雅雯的例子告訴他們,要找對人製作,或者自己會製作才榜上有名!那想要獲獎的歌王歌后會不會脫離唱片公司的團隊,爭相找謝銘祐、王希文這些雙棲或者被金曲青睞的華語製作人?

金曲獎抓住的就是那些歌手想要入圍、獲獎的企圖,想要把台語歌產業的餅都搶到華語或者雙語獨立音樂人,斷掉所謂「台語歌產業鏈」的活路!

因為典型台語歌迷大多跟的是歌手而不是創作人更不是公司,歌手在哪,人氣就在哪,乾脆把他們集中推往獨立音樂人製作那邊。

當歌手把人氣帶走,台語唱片公司沒有銷路,自我瓦解,現在專做台語唱片的音樂人齊齊轉往不見光的小工作室,就如客家歌一開始那樣,但有能力的幕後音樂人會轉向他語、奔向異地市場、會退休,沒有公司團隊經紀籌劃,歌手要出專輯、拿到表演機會更困難!現在外場那種直接跟公司打包的現況將不復存在,人家嫌一個個聯絡麻煩,自然會有更多變通,而且華語環境演變下去,沒有這種公司經紀的便利,資方更會往華語藝人那邊傾斜。

台語流行歌從日治時期演變到現在有自己的唱腔、音韻規則,並還有這麼多母語歌迷有共鳴,實屬不易,國家帶頭絞殺得來不易的文化獨立性,我真的看不下去!

 

我一直呼籲大家重視台語歌產業、推崇台語唱片公司的作品,因為他們才是維持台語歌壇獨立性的中流砥柱,因為他們真正試圖要「抓住台語聽眾的心」、「維持台語市場非台語歌不可的母數」,而不是去追求什麼虛無飄渺的「新奇」、「他語聽眾的青睞」。

 

蕭煌奇、荒山亮、董事長樂團、林強、伍佰可以兩頭吃,是因為他們生長在母語足夠濃厚的年代,就像客語謝宇威、陳永淘、黃連煜、林生祥,他們大多咬字精準,只是把「技巧畫重點」去掉、「倒音稍微多一點」,母語聽眾和非母語聽眾都可以接受。

 

但這些就是去母語化的過度,一旦典型不存在,非典型也撐不起獨立的市場跟產業鏈,因為他們只是創作人想做的「新奇」、「異於主流」的音樂,到時可能就是「台語口味音樂」零星散布在華語音樂海裡。

 

獨立音樂的「非典型台語歌」很優秀、可以喜歡,但絕不能以為「非典型台語歌」能取代「典型台語歌」,否則死掉的主流客家歌就是台語歌的前車之鑑。

典型在,獨立的母語市場就在,你可以不喜歡母語慣性重的典型台語歌,但如果你真的在乎台語,不想要台語文化成為華語的附庸/非主流,那你必須承認能感動大部分母語聽眾的典型台語歌才是台語歌的主體,更要譴責金曲獎借這把獨立音樂之刀宰殺母語市場的險惡用心!

 

為何我這麼說?大可去查查看,那些金曲榜上有名的「台語」獨立音樂人,有多少先前出過華語作品?或者本身是雙語歌手?雙語創作者?或者大量幫華語歌手製作?或者本來就以音樂類型為特色,不是以「台語創作人」出名。

他們「現在選擇」唱台語、製作台語,但他們的音樂台語慣性不強,有退路,隨時可以走人。

這種退路,我們看得清楚,那些金曲獎既得利益者也看得見,故而台語獨立音樂人一直是他們主要拉攏的目標。

 

典型台語歌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各式各樣的曲風和題材,我介紹了非常多,不要再拿「傳統」為藉口,「鑠奅」就是一個假議題!我們追求的「新奇」,也是在發現「歌手原來這樣唱、配這樣的音樂也好聽感動」,目前大部分的台語歌迷非台語歌不可的緣由,就是喜歡「台語唱腔和聲韻的慣性」,而不是讓歌手屈就於不適合自己的「新音樂」、「新唱腔」!

 

台語唱片公司,如時代,會從頭開始付出金錢心力培養一個台語歌手種子,如豪記,勿論品質吸納有資歷的歌手量產出聽眾喜好「專屬於台語的」標準化唱腔和曲風,如華特,吸納有實力的台語歌手各種嘗試摸索探獎,如欣代、太極、禧多、乾坤這種小公司,讓歌手維持台語的樣貌發揮實力。

或許會有人認為公司出品的台語歌有典型,缺乏新奇,但其實聽音樂沒有要新奇,歌迷要感動、要有人唱出我們的心聲,一如孫燕姿、彭佳慧、楊乃文的作品,從來也不是「新奇」,而是「深得我心」、「感動」、「耐聽」。

一味選出新奇,就是否定音樂喜好的本質!無論是「搖滾」、「藍調」、「放克」、「重金屬」,一直在聽的鐵粉會在意歌手、樂團的新品有沒有「新奇」嗎?他們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慣性!尤其是唱腔,尤其在音樂類型。

比起那些一成不變的口吻和千篇一律的搖滾,典型台語歌迷的慣性是道地的台語音樂性有什麼錯?輪得到誰來說什麼打破?

從林從胤故意倒音當有趣,一堆樂團自以為認真寫其實是把生難字塞進小學作文裡,到鄭宜農這種牙牙寫錯當新奇,我就發現這國家鼓勵台語歌打破台語,大家還毫無異議,真是瘋了😊

 

 

 

金曲三六入選的標準:獨立音樂人拉攏獨立音樂人排擠母語市場

終於寫到得獎人們,我本來沒打算寫這一部分,可是遠在國外的親友居然主動跟我提到新科歌后的法式台語。講正經,我厭惡跟現實交際的人聊台語歌,就是因為每個人口吻中都充滿華語霸權的優越感。

「如果沒有這種新奇,為什麼要聽台語歌?」「我對閩南語歌不了解,我爸爸的媽媽也是閩南人,但他從來都不聽。」

???聽Epop、Jpop怎麼沒有說「如果沒有這種新奇為什麼要聽」?連台語歌氣口的獨特和美都沒有心去了解,幹嘛聽什麼新奇的台語歌?只是想跟風的話大可不必,兩個月風頭過去就忘了,什麼都不會留下。

我本身對李竺芯也是頗有好感,寫了專輯評論還想要聽現場,可是我很厭惡人們因為那首〈足芳足芳〉喜歡他、甚至因此獲獎(這是假設),我看到臉友很多也澄清說李竺芯的好不在法式台語,也推薦一些別的歌,但那是我們同溫層,出了台語文化圈大家還是只看到他的法式台語,而不是他歌唱多有魅力、整體音樂很美、曲風何等多元、題材何等膽大,或者散發出的女性魅力等等。

入圍得獎都不是歌手的錯,可在華語霸權的襯托,一切美都只能化作「新奇」的陪襯,這就是身為次等選擇的悲哀,如果你的目標聽眾是此等華語市場,這是必然的扭曲。

 

再說歌王陳以恆,我先前已經寫了一篇文章談他,他這張專輯還是堅持自我,反正他的目標聽眾就不是台語母語人,跟我討論的三十歲以下年輕歌迷們根本沒有人聽懂他在唱啥也覺得很無聊,這樣的歌王討論度低到根本0篇觸及我也就可以解釋了,我也不知道他的歌迷在哪。

他的受眾應該是喜歡音樂氣氛的樂迷吧,之前我就講過了:金曲獎溫水煮歌迷,歌王台語好不好無所謂、唱功好不好無所謂,他就是那個把歌詞當課本宣讀的無心人,就算他能飆高音氣很足又如何?唱台語根本沒有範勢,脫離自己的創作,他能唱好哪首台語流行歌?反正我是沒聽出來,他也無心表現。這種等級,不堪代表台語歌王之名。

 

但說不選他要選誰?坦白說,這次的歌王候選我覺得沒一個擔得起,謝銘祐不管我對他唱功如何有意見他已經得過了,每出作品必入圍得獎希望大,也是評審說過前輩該退位讓賢,所以他一開始就不該進,他的才氣明明是金曲最佳製作人的命,評審卻一直要讓他佔位歌王、最佳專輯,真的很煩,那些跨語言獎項,台語已經被打壓很久了,才一直排擠到謝老師的位置。

金曲獎深知套路,入圍名單就挑過了,歌王依舊全創作不管台語程度或唱功,音樂有特色。

呵呵,再說一次,我並不排斥非典型獨立音樂,但我討厭因為金曲獎的偏頗,大家漸漸認為獨立音樂比公司出品還高尚,甚至可以不要唱功和台語表現。

平心而論,這些入圍者大部分都第一張專輯,都還在摸索自己的路,怎麼如此輕易入圍?只是因為他們有新點子?哈囉?我們是在選「台語歌王」,不是最佳台語音樂創作新人獎,即使聽得出「不會走音、不會氣虛、沒破音」、「勉強辨識出幾個台語詞」,那也遠遠不達歌王的國家級表演標準。

 

第一張專輯太嫩,第二張專輯也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啊!一張聽得比一張無奈。覺得專輯可聽、有特色並不代表創作者可以角逐歌王好嗎?這些入圍者和得獎者是真的認為自己勝任這個位置嗎?還是覺得有機會拿到就不心虛?

很多非典型入圍者,已經進入評審團了,公司出身但朝非典型靠攏的也好幾個。

金曲獎頻頻讓這些還不成熟的非典型入圍得獎,不就是鼓勵大家「不要管母語市場的喜好和聲音」,邊拉人入伙嗎?

 

金曲36的警示:華語霸權對母語的排擠與威

 

 

人本來就會受到肯定而更加堅定路線,受挫就會轉彎,一直給他們這種鼓勵,又給他們甜頭和分豬肉,台語市場愈來愈被邊緣化。

我就問:金曲評審團中,如果歌手只要「入圍過」就能進,那為什麼詹雅雯從來沒被邀請?他可是正宗創作歌后,但只有入圍過的張涵雅卻進去了,牙牙學語程度的鄭宜農也進去了。

更別提幾乎所有我們認識的資深台語創作及製作人都完全不在這些邀請範圍,這都是獨立音樂人拉黨結派的結果,呼應文章開頭我說「沒有把台語歌壇(歌手或音樂人)放在眼裡」,你專營台語歌,在他們眼裡就是該死。

不是你符合資格就行,你還要站在現在主事者同一邊。

而現在主事者站在「宰殺母語市場」這邊。

你要進入這個圈子被他們認同,必須要找他們認同的人來製作,並唱符合他們對台語歌想像的曲風。目前,歌迷認證的年輕一輩天王許富凱已經被摸頭改造中,〈五木大學〉製作團隊幾乎完全不會台語,偏離市場卻入圍多項,然而他的唱腔、他想做的音樂還有待改造。

年輕一輩歌后曹雅雯的未來也頗受矚目,經過兩張「文青」時期還不知道下一張會怎樣,他已經進入那個圈了,但這兩年外場唱的歌有拐回來一些,搞不好又會被列入觀察區。

又會創作又會唱,左右逢源一向是我認同的真本事,但既得利益者的圈子有這麼簡單任人來去?

另一個從流行歌跳到獨立音樂的江惠儀,若非只是斜槓音樂人,是否會選邊站?

就看看接下來,還有多少「創作」歌手前仆後繼去加入「金曲音樂人」宰殺母語歌產業的行列?

對各位非典型台語獨立音樂人來說似乎是很明確的選擇,康莊大道就在眼前鋪好好,放下母語文化責任是很簡單的事。

持續努力精進台語的音樂性以及唱功氣口,直到母語市場也認同創作者的音樂和自由意志,這要努力多久?我們誰也不知道。

 

 

 

 

 

 

結論

我早就質疑金曲獎的公信力,要不是我喜歡的歌手、追蹤的公司在乎,且因應金曲調整方向,才懶得分說這麼多。

我得鄭重請線上企圖爭獎的歌王歌后三思,有可能像蔡秋鳳一樣,即使離開公司、花大把錢找對的人製作,路線抓了兩張,依舊只是陪榜的份,風險大而無一利,至今走來靠得始終是台語市場的歌迷,而不是金獎甚至是華語市場,在他們眼裡,我們永遠是次等選擇。

對台語唱片公司只有無限的憐惜。個人非常努力在推播作品,但我們個人的力量實在太微小了,對於至今還努力製作出好作品的公司們由衷感謝。

其實我懂豪記標準化的意義,因為現今大部分台語歌迷是跟著歌手走,所以歌手解約就會減少流量,但豪記的標準化是打造出公司「好聽、好唱又好學」的招牌,即使歌手來來去去,就有人喜歡跟播豪記合輯,例如我父親。

這樣比幫歌手打造出好作品然後跳槽來得妥當,至少市場流量緊緊抓在手裡。

雖然目前的情勢對台語唱片公司異常凶險且不公,但我依舊堅信:維持這種母語人欣賞的音樂性才是長久之計。

一來目前市場雖說不斷萎縮,但也不少忠實歌迷如我,貿然放棄是極大的損失更是遺憾,也正中既得利益者下懷。

二來我也遇到些許年輕粉絲,是真心喜歡台語流行歌培養出的卓越唱功和生動表述,本來典型台語歌存在就無關是非優劣,放下沒得獎就是不如人的成見,集中火力讓歌手個別發揮所長,在有限的資源下用心達到精緻的傑作,就是為市場注入活血的關鍵。

獨立音樂人做自己,我們也要做自己習慣且擅長的事!不為自己的氣口和唱腔自卑傳統守舊,而是感到自然且驕傲,這樣的自信會吸引更多追求人聲美感以及語言美的歌迷。

 

所以我還想對各位珍惜母語的人喊話:不要再一味推崇非典型獨立音樂或者樂團了,放下對「典型=傳統」的成見,去聽聽每個不同的歌手怎麼唱,其實差異甚遠,現在也有很多曲風、題材各異的精緻好歌,文化獨立需要你我的用心傾聽及理解。

 

最後想對跟我一樣的流行台語歌迷說:喜好就是喜好,不用因為金曲不肯定就覺得自己喜好不夠全面要改變。我們欣賞的是歌手用實力傳遞出深刻的感情,不只是字面上的意義,歌手對歌曲的態度,就在抑揚頓挫的氣口與技巧當中。如此深的文化內涵,我們有幸欣賞,是很幸運且很驕傲的事。

 

 

面對自己喜好不典型,每個人想法不同。

有些人想著:「流行不能光看母語市場,要看大華語市場喜不喜歡,所以我才是流行樂迷。」這是某些非典型台語歌迷的自慰詞。

有些人想著:「在母語市場沒有人氣,那不管母語市場就好啦!反正不管在母語還是華語市場的聽眾都一樣少!我就是特別的!」這是客家歌變成客語口味華語歌的由來,戒之慎之。

 

 

閱讀其他金曲獎相關文章

流行台語佗位去?寫在金曲30之後

金曲獎何以失去了聲量?——回武雄老師千言書

後金曲時代:當雅俗共賞成為過去式,流行音樂如何自處?

金曲33觀後感:未來該關注的四個重點

金曲照妖鏡:你欣賞的是台語歌,還是華語歌?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女子 的頭像
小女子

小女子台語歌入門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