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雜談金曲35:入圍名單

每年都在想說要不要寫,不想跟去年寫一樣的事情,好在每年都有歌迷給我靈感,讓我都能講些不同的話。

 

首先前言推薦沒怎麼看過我金曲綜評的人看,省得老是有新讀的歌迷誤會我在攻擊入圍/得獎作品。

以後如有這些聲音出現,我就會把前言複製貼上不再分辯。

有看過的人請下略一千一百五十字,從本文開始看。

 

前言

看了也寫這麼多屆金曲獎,要講「誰沒資格入圍」這件事太粗淺,我也從未講過這些話,無論作品如何,只要是某人心中的金曲,都有資格報名。

但要入圍、得獎都取決於評審的專業評判,所以呢,我總是對大家說「入圍不是你的錯」,即使是製作得爛、歌手破音、歌手走音、不算台語卻入圍台語,一切都是評審團沒有嚴謹去審核。

那些歌迷應該護航的是選這些作品的評審團,罵得也該是評審團,而評審團呢?選出這些作品也要有解釋清楚的責任。

連續好幾屆得獎講評差不多複製貼上,喜好也被人抓得準準準毫無精差,我罵他們一點都不過分。

所謂的金曲獎,是大家的金曲,而不單是評審心中的金曲。

按照這幾年評審團的會後發言,他們有些自詡走在潮流尖端,甚至是介紹「會流行的好音樂」給歌迷,可十多年過去,尤其是金曲歌王,經他們介紹才流行起來的有多少?基本上該流行的不會因為金曲獎介紹才一炮而紅,尤其是葉啟田、阿吉仔這輩份,金曲獎是錦上添花,沒有得獎,他在外面一樣是以「歌王」名聲走跳。

現實中,有聲量不一定有銷量,有銷量也不一定讓人看得起。

我肯定金曲獎「介紹好歌給聽眾」這件事,但這幾年介紹實在偏創作歌手導向,即使不是全創作,也偏離台語歌的典型,我認為典型和非典型都有好歌,但金曲獎實在沒必要一味去凸顯非典型的重要性。

因為有明確的音樂文化典型才有相對的非典型,而典型到底怎麼產生的?是普羅大眾都聽得下、聽得進、容易共感的音樂,台語音樂經過時間競合、篩選、流動,才匯流成這個大致的樣子。

而非典型就是相對於典型的「通俗」「生活化」去產生的批判性思考,最早的陳昇、伍佰,他們就是不想迎合大眾的題材,想要做自己的樣子,或許是政治、或許是文化、或許是宗教。

更多非典型和典型台語歌的差異詳見典型/非典型台語歌懶人包:定義・來源・重要性一次看!

在這我不會討論典型與非典型更深的音樂內容,我只是回到典型和非典型的出發點:創作初衷。

最早流行歌謠的出發點其實是比較市場導向,有才的人感於自我才能需取於大眾且回饋於大眾,寫給別人聽、寫給好歌手唱,讓人感動、讓歌紅其實是擺在第一位,所以從以前到現在,寫好歌就是讓人傳唱,讓人為之熱淚,寫的題材非常貼近聽眾的心,而且語言韻律相當自然。

但現在創作歌手大多不是,是先有內心的想法,想要讓別人認同,所以才去創作,首先感動自己,才想感動別人。

這沒什麼問題,因為創作就是你情我願,如果奇思妙想能得他人共鳴,那不是很幸福的事嗎?如果我內心剛好有事無法宣之於口,聽到一首就在寫我心情的歌,我還能不為此瘋狂愛上嗎?

但現在的風氣,卻好像視市場導向、感動別人為虛偽市儈,自我實現、展現性格為難得該獎,咦?當真奇怪。

有人說我只喜歡前者,但其實我兩種都聽,我聽很多獨立創作沒在管感動多少人的音樂,只要感動我,並不會因為我喜歡就覺得他們特別高尚或優秀。

所以看近年金曲獎的評論偏差,我就覺得充滿主觀與框架,非得要實現自我到不管台語聽眾聽到什麼、不管他們聽不懂聽不慣、又忍受歌者的破音走音非台語才夠格?

不要只說入圍選了誰,看得獎人是誰、得獎專輯是誰,偏差一清二楚。

近年金曲入圍得獎統計詳見話金曲31:從大數據觀察台語金曲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文

拉回我們35屆金曲獎,其實今年入圍名單我就心中有數,待看到評審長是陳子鴻老師就能確定了。

畢竟是江蕙御用製作人,可以想見現在大部分歌手的唱功都不到他的準線。

所以非典型跟典型的訓練看似差別也不大。(身高190cm的人在無尺標的情況看170和158根本沒差?)

不過評審是否都是這個想法,也不得而知。

再說呢,畢竟經歷過以前唱片的黃金年代,製作要求準線一條,喜好其實也可以抓,難得跟前幾屆稍微不同。

以下是稍微雜談,先不預測看好,只單純敘述。

 

最佳歌手沒有出格之選

感謝子鴻老師!比起那幾屆選學齡前台語創作、破音走音、後製雜亂到不行的,這一屆多正常啊😭

甚至可能是近五年來男歌手唱功水準最高的一屆!(誰拉低水準我可不敢說🤫

總之沒有什麼會讓我破口大罵的元素,要看極酸文的歌迷只能失望了~

那些老師客氣說的遺珠,小女子覺得就只是客氣🙂不可能入圍啦!

像孫淑媚這張,可說的就只有「突破自我」,但認真去問歌迷好聽嗎?耐聽嗎?得到的都是NO。

為什麼呢?突破自我沒有錯,但前提是成品好聽、適合歌手,不適合的再怎麼突破也是枉然。

同樣可以套用到朱海君和李千娜,有人問我朱海君是否受到輿論影響?我說NO,風平浪靜這一張也聽不出什麼繼續入圍的sign。

李千娜則是我聽了前面幾首就默默放到一邊,聽説製作人跟許富凱同一人?他這樣的製作方式,歌手要偏向典型、歌唱實力夠好才能令人接受,以上任一條件反之則不行。

說到這裡,我覺得我選歌的思路其實跟陳子鴻老師相似,典型歌手突破自我很好,但前提是為聽眾所接納,至於本來就非典型的,也要做到基本順耳才能成為大家心中的金曲,例如鄭平。

 

其他評審沒講到的入圍理由

江惠儀是近年常勝軍,創作三張入三張,這次也來勢洶洶。

黃妃大家必選,畢竟市場所向,但拿他以前的作品跟現在相比?我覺得今年果真還是憑口碑進來的。

熊美玲這張萬眾矚目,畢竟有俠侶合創的優勢,製作團隊及資源皆雄厚,入圍也是順理成章。

巴奈跨語系出輯,說真的我聽不出這張有什麼特別優勢,可能本身原民背景即是優勢?

非常可惜,這張我聽不出他唱別語的氣勢和唱功,或許他以前的作品也成為我們評判的要素了,這對他而言是好是壞?反正我也不是評審之一。

蔡家蓁入圍出乎我意料,是不是要趁著台語程度還是查某囡仔蹭一發「台語嫩=新潮」的潮流?也不算新人了,做考古題也沒關係,把握一下造型和專輯概念致敬的度,要是評審認為沒那麼像,還是有機會。

許富凱的唱功應該毋庸置疑,即使他唱法改變依舊優秀,還做到突破自我這項。

鄭平呢,我是沒聽過現場,不過後製結果是很順耳的,音樂也順,入選也是很正常。

林俊逸的唱功也是公認優秀,貼近人心的歌曲很難不愛,我個人很喜歡這張的表現,只可惜現場機會不多。

蘇明淵也是近年常勝軍,入圍兩次得獎一次,我個人不愛不代表別人不愛,是療癒聖品。

翁立友會入圍真的出乎我意料之外,大概也是吃口碑進來的,我鄭重建議:

如果想拚金曲,要突破豪記圈子找個比較華麗、嚴謹的團隊,例如林東松老師或陳子鴻老師🤣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口碑」在這次金曲獎入圍名單也相當有份量,

說真的要拿黃妃、翁立友自己比自己,我都不好意思說他們這次定會入圍,因為我聽過他們唱功、製作幾乎無懈可擊的時候。

雖然這個年代呢,跟他們並列入圍的,唱功也未必比他們現階段還優秀,不過這屆是例外,唱功平均水準都非常高。

我看著這名單也是為一些新人感到可惜,例如翁鈺鈞,作品凸顯出他的優秀,就很值得來一遭。

 

專輯名單雨露均霑且水準之上

通常歌手和專輯名單會有高度重疊,這屆也是如此,雖然我認真聽,還是覺得有其他專輯可以選。

樂團佔2/6,相當標準不出格,女聲選了《一路平安》我服氣,《夜婆》我是還沒聽出什麼特別,就算得獎了歌迷叫我評論,我大概也說不出什麼所以然(?)

男聲選的兩張在我意料之中,畢竟《五木大學》製作方式真的與眾不同,當作個人音樂劇在玩,

《簡單一句話》雖然非典型,但很重視詞曲協調性的我也很能接受,甚至會當作工作音樂來放。《家和萬事興》被歌迷視作滅火器突破題材的轉捩點,《海海人生》則迥異於上一張,玩出截然不同的音樂。

總而言之,專輯名單我可以理解,也能認同其製作水準。

 

結論

這次真的沒什麼「驚嚇」相對的也沒有「驚喜」,沒有口碑沒出線,高拐獨特的也沒出線,

不會生氣,不會失望,甚至可以說很欣慰!甚至希望金曲獎以後都這樣維持基本順聽的水準。

畢竟名額就這麼幾個,要擠進來不容易,都很優秀的情況下,只能期盼下次見。

作為歌迷當然是期望今年有更多好作品出版,至於拿不拿獎?還不如先看自己埋不埋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女子 的頭像
    小女子

    小女子台語歌入門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