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二姊突然宣布隱退,間接造成空前絕後的搶票風波,導致我們政府終於正視一下下深根一世紀的黃牛票問題。

生於台灣,其實大家都是聽江蕙長大的,即使不熟那些歌名,放出來的剎那常常就有「啊,是這首啊」的恍然。

公認的女神當然是千好萬好,聲線纖細、音域廣,共鳴深遠而不尖銳,

技巧方面:轉音高超細膩、感情收放勻稱,喉音斯文不野不明顯,微末鼻音調味。

小女子覺得吧,女神跟普通歌手的差別就在「斯文」二字。

本來台語的技巧中,喉音跟鼻音是很重要的調味料,你唱得入不入味、到不到位就看這些。

但聽江蕙的歌幾乎感受不到喉音,真假音轉換也絲毫不聞——

彷彿她就這樣自然唱到最高點,聲音一樣清亮、同般厚實,然後順溜下坡。

有些地方要換氣的,我可以想像我喜歡的任何歌手怎麼表現中間的銜接,可以很漂亮,可以很戲劇化。

但她就這樣唱過去,彷彿從未換氣,不給我們思考的機會,彷彿我們跟他同呼同吸。

聽她唱,不像是路邊那卡西或者舞台咫尺的親近,而是一種藝術,她的聲音唱到我們的心坎,但她所在的高度,無人能及

 

 

其實讚揚二姐的文章太多,小女子不必錦上添花。

不點評,就推薦一些小女子覺得精彩的歌吧。

2000《我愛過》<我愛過>

  

這首是音域切換的經典~~已經不是飛簷走壁能形容,而是仙女顯靈啊!!!!

 

2005《愛做夢的魚》<炮仔聲>

 

甜歌的經典!一堆人爭相效仿。但江蕙唱的是藝術,不用喉音黏調哭腔,一口氣到底,

跳脫台語歌的規則,所以誰也敵不過,因為大家都在框框裡。

 

2007《博杯》<博杯>

 

唱得純直,唱得心酸。

 

推薦這麼多,其實想表達的是......

我並不特別喜歡二姐的歌。

不可否認,二姐是台語的女神、將台語歌從文化推往藝術境界的功臣。

可我喜歡台語的初衷,就是它特有的黏調、轉音、喉音、鼻音、表現台語氣口的江湖味等。

那是一種聆聽真性情的暢快,每個歌手都有他們的習性、特長與詮釋,

聽他們唱同一首歌,能分辨他們是怎樣的人、更了解這首歌。

但二姐完全在這個框架外,他沒有這些包袱,唱出不只是例外。

縱觀台語歌壇,恐怕沒有誰能像她這樣把台語唱腔融合在自己的骨血裡唱台語歌,根本不用技巧,只是唱出來罷了。

——對小女子來說,是那樣遙遠又陌生。

甚至不能拿平常的台語歌去「蹧蹋」二姐的歌聲,試想把楊靜的<露水情>或龍千玉的<今生未了情>,感覺就是怪怪的。

不是說等級問題,而是這麼普通的歌,給二姐唱真沒采。

可是我愛聽的、要享受的,就是這麼普通的歌、真誠的聲音罷了

要是每一首歌都精雕細琢、詮釋精美,我就不會喜歡台語歌了。

 

喜好跟評斷好壞並不衝突,不過壞就壞在太多人前仆後繼要詮釋江蕙的歌,

他們認為這是能展現出自身能力的方法,卻是小器了。

你明明就站在台語唱腔的框架內,要如何超越一個把台語唱腔納在囊中的歌手

不要說超越,算是另類詮釋好了:即使是這樣,沒有一個台語唱腔的對照,要如何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所以發揮空間大到,人們不是單純「模仿」二姐的「渾然天成」、畫虎不成反類犬,就是加進太多自己的詮釋,讓人覺得「跟二姐的歌等極差太多」。

所以我說二姐是一個藝術,你要模仿藝術而不是單純的框架題材,就要做好被人唾棄的心理準備

當然詮釋得好的人,就能得到很好的分數。但就因為那是「二姐的歌」,所以表現得再如何好都差不止一等兩等。

何必班門弄斧、自掘墳墓呢?不是江蕙唱的好歌也這麼多,如果多自量力就好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女子 的頭像
    小女子

    小女子台語歌入門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