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陪我走過黑暗、光影和未來:《Pianoboy》

突然想發一篇,對我的青春至上誠摯的敬意。

 

深夜突然想重溫這一張專輯,於是打開來。突然一句話墜入心中:「當我聽這張,就是進入無人之境。」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一張專輯對我意義特殊,我曾經為了它,在MOS消費了無數次。

 

這都要從我家附近那間24H營業的MOS開始說起。

 

我一向是夜貓子,沒有朝九晚六的束縛,從日本回台灣待業時,常在早餐店要收攤的時間起床,或者連小麵攤都來不及吃,於是家附近的摩斯就成為我的據點。

 

到摩斯我總是點一客主餐配和風炸雞,加價柚子茶,又加點一份抹茶紅豆派,悠閒地度過午後時光,一面塗塗寫寫。

 

後來應徵上工作,假日我嫌人多不愛去,但加班到深夜沒東西吃時,還是會挑個順眼的位置來一客主餐配柚子茶。

 

深夜時總想得特別多,我這時注意到店內重複播放的幾首純音樂,很耐聽啊!當時是這樣想的,聽著總覺得情緒被拉著紛起,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小時,餐點都吃完了還戀戀不捨。

 

從那時期我開始醒悟,啊,原來我是喜歡這裡的音樂才那麼常來啊。

 

曾有那麼多個深夜,因為工作上的人事物委屈和懊惱,坐在這裡聽著聽著就哭了,還有那些日子,來這裡聽聽音樂就感覺紓解一些了。

 

於是在我搬離那間摩斯附近前,我問店長在播放什麼歌,店長說他也不知道,終於想上網找。

 

也許有人會疑惑:為什麼不早google找串流呢?這樣提前幾年在家也可以獨享這些音樂了。

 

然而最初的我,其實就是下班想找一個容身之處吧。當時的我失眠又自以為屬於群體,以為獨處的時候自己無法安寧,所以想保留一片淨土,潛意識認為一旦獨享,這些音樂就不再特別了。

 

後來終於google到Pianoboy,也購入比較好的喇叭及串流了,從喇叭播出來的瞬間,我有種「啊,被吸進去了」的感覺。

 

從國中開始就聽凱文柯恩等純音樂,也曾經喜歡到無限重播,但不曾有Pianoboy給我那麼深的感觸。

 

〈那年記憶中的追尋〉我每播到00:28就噴淚,很震撼:我過去的傷痛彷彿赤裸地袒露在眼前,即使我費心把它們藏得多好都沒用,它就是會在那邊攤開。

這首曲就是一個心靈開關,它把我的痛點戳出來給我看,要我好好細品、省思,並不會因為我聽了它上百遍停止。

不過當我真正解決自己的心態,痛處不再是痛處的時候,它終於回歸一首讓我可以好好懷念過去種種的曲子。

 

〈安靜的午後〉是我對MOS的印象,那個容納我無數次脆弱與平凡日常的所在,這首歌播起來會讓我從工作的焦慮沈澱下來,轉而專注自己。

 

〈The truth that you leave〉則是讓我專注起來的號角,旋律一下就很醒腦,且不尖銳,一點一點把我從混沌抽離,通常在進入1:18時我就可以專注於眼前的事物了。但我不常用來讓自己振作或工作,那並非我聽這張專輯的場合,通常播這首曲是讓我開始做一件事的儀式,以顯示我對這件事的重視和尊重。

 

〈安娜弗萊蒂〉一開始聽我以為是古典音樂,但0:32後就知道不是,這首歌開頭很華麗,但主體很含蓄,通常我播到這首歌時處於無知無覺,但覺察自己在聽這首歌時,我的思考都很旺盛,很多因果關係和先後順序都透過這樣的旺盛思考釐清。所以我喜歡這首歌也是後知後覺。

 

〈復刻回憶〉的旋律比較戲劇性,很神奇的是聽到中間我總會開始思考一些難解的人際關係,想說「他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總是遇到」、「該怎麼辦?」並有一些情緒起伏,有時候解不出來會噴淚,好不容易想出解答已經身心俱疲。通常這首歌是腦內風暴的過程,陪伴我克服心理的漫漫崎嶇。

 

〈夏日綠蔭〉也是讓人比較糾結的一曲,這曲一下我的內心便連結到過去的失敗,跟〈那年記憶中的追尋〉不一樣的是它只展示結果,是一個個事實,而我回味的是這些結果如何影響我這些年的情緒。

播起來不太催淚,一開始看到失敗就是沮喪,然而「如何影響」是會轉變的,很多事情經過時間的推演、自身的成長,同一個結果會看到不同的角度,它不再只是失敗,而代表很多很多,最後沒入我青春的一部份,後來看到甚至會懷念。

 

〈第105天〉像是把散落的思緒都匯聚起來排排站,不是很明顯的效果,但同樣醒神,且會讓人思考完有種成就感。

 

〈Annabelle〉這首歌通常在我的思考中間出現,開頭不一定清晰,但結束時通常我會給自己的思緒做一個小結,無形中似乎梳整我思考的內容,所以做些不急迫且長遠的思考時,播這一首頗有助益。

 

接下來的歌我就不確定有沒有在MOS聽到,有些確定沒有,反正我加入串流後依舊是順順播。

 

〈DOUTOR COFFEE SHOP〉這首我肯定MOS沒有播過。一開始暴風雨的音效雖然是為了點綴氛圍,但於我而言不需要。這首歌很適合思考一些事情的處理解法,如果有想出來,旋律會加強我的意向,堅定我的意志。

 

〈寂靜的跳舞娃娃〉這首MOS也沒有播過,幸好沒有,私心認為不配飯,因爲音樂非常華麗,太專心欣賞影響消化。當我很想跳脫眼下紛亂的思緒時,會試著播放這首,它通常會把我帶出來,但思考可以,情緒未必,所以我不會在情緒強烈的時候播放,否則更有可能隨著旋律高低一起澎湃。

 

〈王者降臨〉這首配合很多樂器做伴奏,如果是現場表演我會非常喜歡,是音樂劇的規格,很有故事性。不過對旋律本身我並沒有特別的觸動,可能有時候會像看電影一樣產生一些觀眾對戲中人共感的慌亂、焦慮、喟嘆、遺憾,並不真的痛。

 

〈ALONE ON THE WAY〉這首好像有在MOS聽過又好像沒有,可能有,不過我也許傾向不想聽所以忽略了,因為這音樂相當不利消化,也不合深夜放鬆沉澱,與我目的相悖。

我獨行這麼多年,從來不覺得生活旋律如此風風雨雨,我哭得安靜、笑得安靜,跑得安靜、跌得安靜,我甚至一直活在群體生活的自覺假象,一路走來才發覺自己始終是沈默遠觀的那一個。過去我不覺得難過也不覺得開心,但最近我開始享受並挑明這種狀態。

 

 

很奇怪吧?能從純音樂裡獲取這麼多,並讓它顯著影響自己當下的狀態,毫無道理,像是通靈,我無法透過任何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畢竟任何一條樂理也無法貫穿且適用於整首曲直接生成我的回饋

而且換一個人聽,也許與我獲得截然相反的情緒、思緒回饋,並完全推翻以上我所有感知。

若這不是玄學,什麼才是玄學?

 

音樂對我而言,一直是玄學般的存在。如果是人聲唱的歌,我還可以說因為語言表達、文化唱腔、歌詞描寫,而對歌曲有共感,這是最直接且合理的回饋,有很多人是這樣聽歌,我也是。但對沒有人聲表述感情的音樂,我們又怎麼解讀呢?

我常常說很多作品明明有歌者,卻像人聲樂器,這就是聽覺中人聲並沒有發揮上述語言表達、文化唱腔、歌詞描寫的特性,就完全像表現音樂表徵的樂器,那倒還不如真的用樂器,畢竟樂器要吹出來就要求肺活量、要有技術才能拉出正確且彈性的音符,而且不會燒聲!不要跟我說人的喉嚨比得過樂器,死樂器的音色比活人體穩定得多。

像樂器卻不如樂器,只為表現自己沒那麼出色的能力而唱,真沒意思,純音樂能帶給人的跟歌謠是截然不同的感動和影響,沒有水準孰高孰低的問題,而是問:做歌或曲,表現力孰高孰低?

好歌能給人滿滿的感動,好曲也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女子 的頭像
    小女子

    小女子台語歌入門

    小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